• 620阅读
  • 0回复

高校德育应具有相对独立地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3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高校德育应具有相对独立地位
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 杨德广
近几年来,在部分地区和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不灵、地位不高、队伍不稳、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状况,因此,导致政工队伍思想不稳,动荡不安,没有心思做工作,纷纷留后路,找出路。结果是:走的走,散的散,所剩无几,有人称之为“政工干部胜利大逃亡!”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解决高等学校的德育应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问题。
克服几个削弱德育地位的消极观点
一是“从属论”的观点。有些同志认为,学校德育是从属于智育、服务于智育的,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为智育服务、保证智育的落实和完成上,主张“以智育为中心”开展德育。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从属论”实际上是把德育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庸”,一旦智育落实了,上去了,那么德育工作就做好了,完成了。应该看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教育工作不是“以智育为中心”,而是以育人为中心,即不仅仅培养学生在智能方面的发展,而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我们不否定德育对智育的服务和保证作用,但决不能由此而降低到只是为智育服务的地位。德育在育人中有其特殊的、繁重的、而智育又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德育从属于智育,非智育以外的大量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学生将在思想上、心理上成为一个不健全的人,毕业后就不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严重失误。
二是“以法代德”的观点。就是以法治代替德治和德育的观点。有人主张:大学里只要设派出所、公安处就行,凡是违法者由公安部门处理,不违法者就不必去管,没有必要设立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显然,这种放弃德治和德育的法治,是没有基础的。因为要实现以法治国,就必须教育人们知法、守法,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明程度,这就要首先加强德育和德治。对青年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提高后,才能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如果放弃德育和德治,对学生放任不管,仅仅把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降低到不违法的基点,这是与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相悖离的。我们不能忘记学生是受教育者,倘若放弃德育只靠法治,就失去了办教育的意义。
三是“以智代德”的观点。就是主张以智育代替德育。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学校在用知识武装新生一代的同时,就形成了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面貌,培养了他们的共产主义行为”。这是“以智代德”的典型代表。我们也有不少同志认为,学校里只有智育教师就可以了,他们担负“教书育人”的任务,不必有德育教师,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以智代德”。我们说,传播知识有助于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品德修养,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人,品德修养也较高,但二者不能划等号,更不能以智育代替德育。固然智育教师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但毕竟不能包办代替全部德育任务。因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拥护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并非智育本身所能完成的。另外,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往往会遇到和提出各种各样关于政治、理论、社会思潮、党的路线、政策等方面的“尖端”问题,不少问题是一般智育教师回答不了的。因此以智代德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四是“抵消论”的观点。即认为“小气候”抵不过“大气候”,学校影响抵不过社会影响。有的同志说,学校六天教育,不如社会一天影响。的确,青年学生的思想受社会和家庭的制约性很大,尤其是一些西方思潮、社会上不正之风很容易在学生中产生消极作用,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消极因素相抵消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因此而产生“抵消论”、“无能为力论”的悲观情绪,对学校德育的作用和战斗力失去信心,认为学校德育是“白费力气,吃力不讨好,只得听其自然”,这是没有根据的。应该看到,尽管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学校德育比之社会影响有较大的优势,因为学校里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校德育处于主动的地位,可以利用社会中的积极因素施教于学生,可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预防、抵制来自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
学校德育相对独立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校任务和教育规律看,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受教育者施予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现象,这里既揭示了教育的性质,又点出了教育的任务。学校德育的独立地位,正是由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为德育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直接的体现。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是要按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德育,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只有赋予德育相对独立的地位,有专门的教研室和德育教师队伍,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担当起这些任务,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高等学校德育、智育、体育是三育并举,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而德育起主导和方向性的作用。
第二,从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看,当代大学生在17岁至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的前期和中期,他们是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准成人,一部分青年学生闭锁心理、逆反心理较强,对教育采取冷淡、回避、抵触的态度。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学校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决定德育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以帮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指明方向,排忧解难。
第三,从社会环境来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面临来自四方面的冲击: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二是西方思潮的冲击,三是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冲击,四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冲击。有些是冲击了传统中陈旧、腐朽的观念,树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如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意识、民主意识等。有些是冲击了传统中正确的、应继承发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消极的思想心理状态,如贪图享乐、追求物质利益和高消费、“以我为中心”、“一切向钱看”、提倡“性解放”、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的:“在初级阶段,在我们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之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将长期存在”,因此,这种社会环境就决定了青年学生思想的多维性、复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不可或缺。
第四,从青年学生的现状看,当代大学生是“生在十年动乱时期,长在拨乱反正时期,学在改革开放时期”,他们从小就耳闻目睹到我们党在工作中的失误,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亲自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这种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当代大学生许多可贵的优点,如知识面广,思想敏锐,勤于思考,拥护改革,反对守旧,渴求知识,立志成才等;但是也存在不少明显的不可忽视的缺点和弱点,如许多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思想方法比较偏激,有时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等。
确定德育相对独立地位的条件
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明确学校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三个面向”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德育是“育人”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起主导和方向作用,须臾不可离开。校、系领导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每学期要认真研究几次,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
2、建立德育的领导体制和教学机构。学校德育是个大概念,包括政治理论课教育、思想品德课教育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有这些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结合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无论从内容上、方法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较强的针对性,比其它业务课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因此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必须有专门的机构领导这项工作,并成立各种德育教研室。如,可建立党政共管的学生思想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专门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成立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形势任务教研室、时事政策教研室、青年心理教研室、职业道德教研室等。所有德育教师都要落实到一至两个教研室。
3、建立一支专门的德育教师队伍。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和干部,都是德育教师,应取消学生政工干部和政治辅导员的名称,全部改为德育教师,和其他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德育教师有四个职能:①担任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一个年级或班级的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②教学工作,通过开设德育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讲座,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完成本教研室交给的教学任务;③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青年学生的特点及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规律,每年要有一定的研究成果;④咨询工作,学校可开展学生思想心理咨询服务“门诊”,回答学生关于恋爱、人际关系、品德情操、心理卫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德育教师应是某一方面、几方面的“门诊”专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建立德育的体系和网络。学校德育应贯穿到学生进校后的全过程,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教学计划,除政治理论课已有计划外,其它方面也要作科学安排。如,对一年级学生可着重进行法制教育、思想品德规范教育、人生观教育;对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恋爱观教育;对高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等。另外,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对学生中的党员、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应有较高的要求,较深的内容,努力把他们培养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对那些平时纪律松弛、要求不严、学习上得过且过的学生,品德修养较差的学生,应另行制定德育计划,注意对他们加强基础文明教育。学校德育也要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结合起来,但德育的教学工作应以针对性、实践性为主,不能局限于教材,更不能上成纯理论的课程。
5、建立德育考核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效果如何,应进行必要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包括两方面,一是德育理论知识的考核,如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法制课等考核;一是思想品德行为考核,如政治态度、学习态度、组织纪律、集体观点、品德修养、团结同学、勤俭节约、劳动卫生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可确立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德育考核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同时进行,考核的结果记入成绩册,并与评定奖学金、评三好学生以及毕业生择优分配,直接挂钩。只有实行德育考核,才能巩固德育的地位,避免造成可听可不听、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从而维护了德育的权威,增强了德育的效果。另外,对学校及德育教师也要进行考核,即德育评估,考查德育工作落实的情况,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