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7阅读
  • 0回复

高考录取的新办法——招生者话高考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0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高考录取的新办法
——招生者话高考之三
本报记者 周庆
大学招办在“扩军备战”
一谈到录取,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翟大潜老师就激动:现在大学都采取种种措施抢好学生,我们学校“招生办”只有3个半人(有一位退休者算半个工作人员),哪里忙得过来?全靠各系都有一批招生积极分子帮忙。
现在招生准备工作越做越早。据我了解,过去高考完毕才派人出去,后来提前到春节后,后来又提前到春节前。这些人员主要是去中学,介绍大学的专业、特点,有多少名教授,毕业生有多好的前途等等,同时了解高中生的素质。这些都受到中学师生的欢迎。近年来,为了吸引高材生报考,有的学校不惜许愿,甚至发给中学生奖学金。从中可见大学渴求人才的急迫心情。当然,这种“抢人才”的竞争有时也会演出过头戏。比如有的高校为中学生设的奖学金,对象先是高三学生,慢慢从高一就开始发奖学金。有的重点中学成了各大学的共同目标,难以应付,有时只好采取平衡政策,来了什么层次的学校,就推荐什么层次的学生。比如保送生,大学费了不少力气,有时争取来的是“擦边生”,尖子生则成了中学争“高考状元”的秘密武器。有的中学收了大学的钱,也不发到学生手里,而是挪作急用;也有的学生拿了奖学金,却报考了其他大学,让人干瞪眼。
面对如此情势,西安交大的老师曾提出:招生竞争越来越厉害,人力、物力牵扯太多,能否协商一下,合理分配学生,把节省下的精力用在教学上?
建议虽好,但实行困难。“招收高材生”本是招生工作的第一要义,协商无法代替竞争。
东北某些高校的招生人员,开春即南下开始活动。
北京有的高校让家在上海的老师以探亲为名,到母校中学去暗访高材生。
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的有关负责同志讲,他们是鼓励大学和中学建立联系的,这对双方培养人才都有利。例如高校在外地建联络点,和一些地区建立比较稳定的供求关系等。至于划分“势力范围”不许别的院校去招生,那就不是我们提倡的了。
招生工作这种紧张的气氛,常人不太了解,而“招生办”的同志们讲,这一切,还仅是录取工作的前奏。真正的“战斗”尚在后边。
革除调档中的旧弊
刚恢复高考时,录取中考生档案出库要求段段清,每相差10分为一个档次,出库的考生全部录取完毕,下一个分数段的考生档案才出库。这个办法有利于考生,但时间长了弊端渐露:录取只能凭总分,不能根据专业科目的优劣加以选择,这样留给高校的选择余地太小。学校去招生的老师说:“这不像招生,倒像政府分配学生”。国家教委为增加大学录取的自主权,接着实行了新制度,规定以第一志愿报考某校的学生,其档案可按录取人数的120%一次出库,学校有20%的选择权。从1985年开始,进一步改革,实行“学校录取、招办监督”的方针,有条件的地方,一次出库的考生档案不作限制。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随即产生:挑剩的学生,按第二志愿转给有关学校,往往不受欢迎,有时则碰到第二志愿已录取完毕的情况,使少数高分生失去了被录取的机会。
为避免上面的问题,国家教委又规定,凡不录取的考生档案在48小时内要退回,以保证不耽误下一轮录取;还规定相邻志愿的分数级差最多不能超过20分,即凡第二志愿的考分超过第一志愿20分者,要录取前者。
“零批录取”
现在各地的录取工作一般分三批进行,先是重点院校录取,然后一般本科院校录取,最后专科录取。每批约用三、四天时间。由于时间紧张,有的省市发明了“零批录取”,就是让最著名的、教学质量高的院校赶在第一批录取之前调档,这样未被录取的考生档案仍可及时参加第一批录取,既照顾了学校,又维护了考生的利益。
当然,这还不是录取中最头疼的问题。
最头疼的问题:塞条子
国家教委一位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去年一位考生高考总分600多分,超过重点院校录取线近百分,但家长还是不放心,托熟人给招生工作人员写了条子。各地“招生办”的同志都说,每年录取开始,他们接到的条子有半尺高,看都没功夫看,都扔在家里。他们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高考录取本来在社会上是拥有公正、廉洁声誉的,大学生胸前的校徽,真正被看作是货真价实的标记。但现在群众的不信任感在上升。原因是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风气较普遍,人们极担心这一块绿洲能否保持得住。
“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则抱怨,一些部门,如管水电、煤炭、煤气、粮油、副食、交通的,管办户口、出国手续的,有时提出要求照顾,说一年也就求“招生办”一次……为学校着想,为今后师生的各种利益着想,“招生办”完全不理睬又不行,违法违纪的事又绝对不能干,只好在碰到同等条件的考生时,予以优先考虑,或者在白天录取完毕,大局已定,明天就要公布了,晚上捎个话去:孩子录取了,请放心。也有的地方采取了新办法:
计算机录取
上海市在全国是最早用计算机提档的。市招生办主任熊士贵告诉记者,1988年该市提档已全部改用计算机,考生的姓名、考号、性别、志愿、考分以及家住市区还是郊区等等情况,都编入计算机程序,出库分数线一定,一按键,出库名单从高分到低分就打出来了,一剪子下去,后边的谁也跑不到前边去。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保证材料在流转中不乱,而且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招生办材料组几十个人,每个人都有几个关系户,人工提档,确实有做手脚的机会;现在使用计算机,谁要加一个、减一个人,马上就会被发现了。熊士贵说,为了提高透明度,今年上海市将通过计算机向考生及社会公开录取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招生接待处设一台计算机,考生、家长可随时来查询,以避免差错、疏漏,接受大家监督,当然,查询者要适当交点费。据了解,广东省也已用计算机来做录取工作。今年,北京市也将采取这一新方法。
照顾生与保送生
据北京市招生办副主任杜明透露,该市每年按政策招收保送、照顾生约300人左右,是招生数的1.5%。其中照顾生包括少数民族、体育优秀、华侨、港台澳考生、统战人士子女等等。山东大学招生办主任刘绵桂掰着指头数了数照顾对象有12种:烈士子女、省三好学生、地区以上优秀学生干部、贫困山区和湖区海岛考生……这些考生在录取时要按政策降分予以照顾,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各地“招生办”反映,照顾生标准最难定的是体育优秀生。某市一中学生是踢毽子第一名,要求照顾;某地区一考生是篮球赛前三名球队的队员,到大学后不会跑两步半,一问,才知道那年参赛的篮球队共三个,他的队是第三名,他本人是替补队员。有些学校、地区,每年开运动会时,都动员已获得过名次的学生把新的名次让出来,以便多争取照顾名额。为避免照顾面过宽而出现不公平现象,有的省区如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办”提出:今后体育优秀生只照顾区一级的重大运动会获奖队员,盟市级运动会取得名次的不再照顾,这一决定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
关于保送生,国家教委规定:保送生推荐不推荐,决定权在中学,大学不能去挖;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决定权在学生,中学、大学不能施加压力;录取与否,决定权在大学;以上三条由“招生办”监督。凡发现提前到中学活动的,要取消其招收保送生的资格。目前,全国有50所大学和学院由国家教委审定可以接受保送生,其名额不能超过当年招生数的3%,师范院校不能超过10%。对德、智、体全优的学生实行保送,对鼓励中学生认真学习、全面发展有好处,也相应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这一制度将坚持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