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群众文艺的自娱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04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群众文艺的自娱之路
张半解
某市红五月职工文艺汇演,层层选拔、旷时逾半载;舞美服装,耗资颇可观。正式演出时,台下坐不盈场,且掌声稀落,好不冷清!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大家乐”自荐演唱会、自报奋勇即可登台的“卡拉OK”音乐厅,正大受群众欢迎红火起来。
这一冷一热,引起我们对群众文艺前途的思考。看来,步专业文艺团体后尘高踞于舞台隔离于群众的“群众文艺”之路是愈走愈窄了。对今日群众(不仅是青年也包括老年)而言,与其屏息端坐于剧场台下,何如引吭放歌于广众之中,与其仅娱之耳目做客体观赏,何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呈主体表现——临渊羡渔,何如退而结网?
追溯远古华夏,集诗歌、舞蹈、音乐为一体,以集体歌舞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艺,作为一种原始的、全民的文化形态,原是没有观众与演员的区别,也没有舞台把二者隔开的。及至孔夫子,仍是以礼乐诗书教学生,主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并重。只是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文艺才与百姓隔离,从民间进入宫廷,民间文艺随之萎缩,仅在市井民俗中,还留有些群众自娱的余地;教育方针也由“礼乐相济”改为“知书达理”,取消了“乐”的地位。这种情况,汉民族尤甚;而“天高皇帝远”的少数民族如蒙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还较多地延续着能歌善舞的文化传统。几千年封建社会及其落后的经济基础,再加上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的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在这样一片瘠薄土地上,群众文艺之花是断难盛开的。
历史跨入现代,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发达,都到了还群众文艺于群众自身的时候了,不仅需要而且可能。对舞台艺术的审美口味日高,群众相当挑剔;此不独对业余演出,对专业文艺团体也是很苛刻的。君不见举国瞩目如履薄冰的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会的境遇?因此,与其使群众文艺走费力而不讨好的“专业化”之路,追求舞台演出效果,何如走自娱之路,适群众的参与意识与自我表现的需求?后者才是群众文艺的优势所在;打破了观与演的界限恰为扬长避短——因为群众文艺之要,正在群众性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