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立德立言,虽久不废——读郑朝宗《海滨感旧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05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立德立言,虽久不废
——读郑朝宗《海滨感旧集》
徐怀谦
世间最大的学问莫过于做人。
中国的真诚的学者是把他的全部身心都沉浸于学问里,学问和他的人格已融为一体,正所谓的“学问即人”。
长期执教于厦门大学的郑朝宗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者。虽然郑先生从中文系系主任职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留下这薄薄的一本《海滨感旧集》,却写了对几位学人的感怀,对旧书的评议,对旧事和旧风物的回想,字里行间充满了他的人品格调,流溢出他的做人的学问。与其称之为感旧散文集,不如说这是一本留给青年学子的喻世明言。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郑先生笔下的学者对学问、对工作都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他们在做人上无机心,少俗虑,与人为善,以仁为本。开篇第一位余謇老先生学识渊博,又善属文,却不忙于写什么著作以流芳千古,而是满腔热情地用在他的特长教学方面,一点没有世俗的功利打算;郑先生写了厦门大学的两任校长王亚南先生和萨本栋先生投身教育,自强不息,乐于诱掖后进。写了熊德基在作者成为“不可接触的人”的年月,仍时刻关心着这位朋友;写了吴宓敬佩陈寅恪先生的“到处逢人说项斯”,他自己更是喜誉同辈,毫无文人相轻之陋习;也写了作者的挚友,一代大师钱钟书先生能把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像看小说似的,逐条细读,而且吸入脑海,在做学问上颇多“痴气”,对人也像对书一样不存势利之见的人品,1957年郑先生以言语获咎,困顿三年,钱钟书是听见他“归队”的消息最先来信表示关怀的一个;他还写了讲求人格与文德的鲁迅先生、对前辈学者邓之诚先生一部撮录群书而成的类书也要摘瑕索瘢、毫不宽假的李拓之……他们的人格就像他们的学问风格一样实在、无矫饰、有个性。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作者追怀自己的妻子林铭清的散文《怀清录》和忆彭柏山的《赤胆贞心的最好见证》。而在这十万字的散文篇什之中,我特别佩服郑先生对莎士比亚被许多国内外剧评家忽视的大悲剧《裘力斯·凯撒》独具慧眼精炼创辟的分析,具有极强的历史感,称得上是《感旧集》中的压卷之作。
郑先生真诚地劝导青年人多读书,充实自己;他以“友直,友谅,友多闻”来启迪自己的学生;同时他又在祖国的山河的怀抱里陶醉,以审美的眼光给读者带来了诗意。“文学是人学”,这位对中西文学都深有研究的学者人格修养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他的人品和他的作品水乳交融,它的极处便是“仁”和“善”。
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郑先生的《感旧集》在感旧的同时宣扬了自己“与人为善”的人生哲学,这正是做人的学问的真谛。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做为一个正直的人,立德是最根本的。学者之所以选择做学问这条人生之路,是因为这样活着能最好地体现他的立德本质。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了什么生存方式,你都必须坚持“向善”的意志,以立德为宗旨。我想这也是《海滨感旧集》之所以感人情怀的缘故吧。
(附图片)
郑朝宗教授讲学速写 苗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