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转机·希望·信心——莫桑比克经济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07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转机·希望·信心
——莫桑比克经济一瞥
本报记者 申明河
“内战连绵,动荡不安,把莫桑比克推向饥饿和崩溃的边缘。莫桑比克正在水中下沉……”这是西方某记者笔下对莫桑比克的描述。
“我们的国家出现了转机,经济有了希望,人民有了信心!”这是我们在莫桑比克访问期间当地一位朋友的声音。
莫桑比克本是美丽富饶的国家。但在独立后,由于南非的军事入侵和武装威胁,以及它所支持的反政府武装的破坏,加之政策上的失误,又遭受旱、涝、蝗虫等自然灾害,致使这个国家长时间处于动乱之中,经济危机四起,人民生活相当困难。据新闻部一位官员介绍,尤其在1986年底,当希萨诺宣誓就任总统时,经济已濒于崩溃。接见我们的莫桑比克财政部长用具体数字作了对比。他说,1986年农业生产比独立前下降了50%,工业下降了75%;外债高达32亿美元,人均负债230美元;粮食自给率只有8%。据统计,当时全国有180万人挨饿,就连马普托居民,每人每月也只有3—4公斤粮食,物价飞涨,一只鸡的价钱竟相当于一个工人的月工资。
面对这种危急、严峻的形势,希萨诺总统首先号召军民对反政府武装进行反击。但他同时指出,稳定政局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的1987—1990年的“经济复兴计划”。在农业方面,政府修改了独立之初制定的土地法,将农民或私人租用土地期限由15年改为50年;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会;整顿和解散了经营不善的国营农场,把土地分给农民,目前已有70个国营农场改为私人经营;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了200—400%。在工商业方面,政府提倡发挥私人企业的积极性,国营企业逐步实行自负盈亏;放开国内市场,放宽进出口限制。为进一步搞活经济,政府在1988年对价格又作了一次改革,除27种商品(粮、棉、油、电器、轮胎和化肥等)由政府定价外,其余均由市场调节。此外,增进了同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经济合作,争取外援。
希萨诺总统执政两年来,引导全民作出艰苦努力。终于使莫桑比克经济由转机开始复苏。我们在这个国家各地采访时深深感到这一点。一进入马普托机车车辆厂,醒目的标语口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把80—90年代变成战胜不发达的年代。”工厂经营部经理费尔南德·保罗先生告诉我们“由于坚决执行了‘经济复兴计划’,工厂1988年给国家创汇50万美元,今年争取达到100万美元”。
在参观绿色区(农业区)的一个农户时,主人费尔南德告诉我们:由于政策对头,他们干劲大了,1988年把所有粮食和蔬菜全部卖给国家。把得到的钱购买了拖拉机和田间喷灌设备。
我们采访的情况印证了财政部长所说的一段话:“我们的工农业活跃起来了,经济有希望了。”他告诉我们:“198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工业增长18%,国家收购的农产品增长27%,出口增长8.5%,进口增长18%,市场供应增长5%。”
马普托的景象证明了经济改革已给社会带来了转机,给人民带来了欣慰。据说,前几年,首都菜市场只有牛皮菜叶,商店货架空空。现在,商店里从普通衣服到高级时装,从针线肥皂等商品到进口香水都有。马普托中央菜市场各种新鲜蔬菜和鱼、虾、蟹肉等应有尽有,购买的人群川流不息。
莫桑比克的经济虽然出现了转机,有了希望,人民对此有了信心,但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莫桑比克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山穷水尽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走出了一条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只要政局日益稳定,政策对头,其经济将会逐步复兴,经济潜力也会日益得到发挥,前景是光明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