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情真意切——访露德·维尔纳女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08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情真意切
——访露德·维尔纳女士
许宏治
民主德国著名女作家露德·维尔纳30年代曾经在中国从事过革命活动,同中国人民共同战斗了5年。几十年来,她一直怀念中国,关心着中国发生的一切,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到中国去看一看。去年秋天,她终于如愿以偿,在阔别半个世纪之后重访了中国。
不久前,记者到她家中拜访。维尔纳住在柏林市南部一座普通的住宅楼里。这位82岁高龄的老作家至今仍然十分勤奋,笔耕不止。她满头银丝,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腿脚也很灵便。我们的谈话便从她的中国之行开始。
“现在的中国和50年前的中国简直无法比较,仿佛完全是另一个国家。”维尔纳谈到她对今日中国的印象时这样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她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这种变化。其实,“无法比较”也是一种比较。
露德·维尔纳原名乌尔苏拉·库琴斯基,1907年生于德国柏林,1926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0年7月,她以记者身份离开德国,经苏联辗转来到中国上海,化名“索妮娅”从事革命活动。在中国期间,她撰写和翻译过不少介绍中国情况、赞扬工农红军、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章。后来,她在《索妮娅的报告》一书中详细叙述了在中国的这段难忘的经历。维尔纳回忆说,30年代她刚到中国时,中国正处在苦难之中。
去年9月底,她再次来到50年前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中国,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幅情景,到处是新建的高楼大厦,整齐清洁的街道。她登上了30年代未能登上的长城,也重新来到30年代所熟悉的黄浦江畔。一切都使她感到亲切。
维尔纳说,1949年中国解放以来,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工农掌握了政权,中国的进步是肯定的。特别是近年来的成就更为显著。使她高兴的是,她的不少老朋友在经过“文革”之后活下来了,去年她和他们又愉快地在中国重逢。可惜的是,丁玲已不在人世。1983年,劫后余生的丁玲曾把“文革”后新出版的三本近作寄赠给她。从书中的照片上,她一眼就认出了丁玲以及史沫特莱等青年时代的老朋友。说到这里,她站起身来,以年青人一般矫健的动作站到一把椅子上,从书架上抽出三本有丁玲亲笔签名的书来给我们看。
维尔纳现在还经常阅读中国出版的《中国建设》、《北京周报》等刊物。她主动谈起她对目前中国形势的一些看法。
她说,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改革中许多事情要经过试验,难免会碰到困难。中国、苏联都是如此。有些事情要逐步去做,不能性急。她同意这样的看法:保持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否则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维尔纳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她说,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发达,这是事实,是应该承认的。但是还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面。民德有很多人到西德去旅游、探亲,但他们对那里并不满意。在西方社会,一切都要讲钱,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感情很冷漠,因此他们去了以后感到很孤独。而在民德国内,我们有朋友,有集体,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同志之间关系真诚,生活安定,无失业之虞。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缺少的。
维尔纳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和新闻工作,几十年来始终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用自己的笔为社会主义作贡献。除为报刊撰写文章外,她还出版了12本文学作品,其中包括3本少儿读物。1977年,她曾荣获一级国家奖金和卡尔·马克思勋章。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写的《索妮娅的报告》一书已译成中文,将在中国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