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独木桥”外仍有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去年,两个初三学生出走海南,这在随州引起人们对初中教育的反思;今年,大多数考生轻松地走向考场,因为他们有了信心——
“独木桥”外仍有桥
荣国 罗毅
6月18日至20日,随州市1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接受了命运对他们的挑选——包含毕业考试在内的升学考试。
监考人员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考生比往年轻松。
决定命运的一试,轻松得起来吗?
为了逃出升学包围圈
他俩不辞而别到海南
一年前,山乡洛阳镇洛阳中学初三(2)班的徐泽勇、黄成志,感到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重负。
黄成志家住学校附近的铁塔寺村。每逢星期天,他看到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在田地里劳作,总忍不住去帮一手,而每次总被父母推进屋。父亲的话斩钉截铁:“孩子,我们宁愿生活寒碜点,也要供你上学,上了初中上高中,还有大学…… ”。小妹妹疲惫的目光里也闪动着希冀的光:“哥哥,你别耽误考试了。”
徐泽勇的父亲在外当工人,父子俩见面机会不多。但只要一见面,父亲总是谆谆告诫:“泽勇,你要好好学习,要争取升学,不要辜负了父母。”亲戚们也几乎众口一词:“泽勇这娃娃到时准能考上大学或中专!”
在父母、亲友的眼里,“读书郎”的理想之路只有一条。
公正地说,老师们心中有数,初中生的升学率(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不到20%,他们不愿把千军万马逼进一条“胡同”。但是,尊敬的师长们每每谈起学校的骄傲,所举的却又总是那些考场上的胜利者。
两个因酷爱体育而成挚友的初中生感到,好心而善意的人们有意无意地设置了一个“包围圈”。这个“包围圈”的出口只有一条:升学。
升得了吗?徐泽勇和黄成志的学习是努力的,但他们对升学的自我感觉不佳。外界的期望愈切,他俩的内心压力愈大。
终于有一天,徐泽勇提到了广州,黄成志想到了海南……总之,他们共同想到了逃离“包围圈”。
1988年10月20日清晨,洛阳中学无异于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地震:“徐泽勇、黄成志失踪了!”
一心为升学的单轨制动摇了
幸好,30天后“失踪者”有了讯息。他们给班上的一位好朋友写信透露,他们“落难”海南岛某采石工地,正遭到饥饿的威胁。原来,他俩想的是到海南岛可以逃避升不了学的难堪,又可以找事做、挣钱。谁知,挑剔的海南看不中他俩的体力,也看不中他俩的技能:不懂管理,不会交际,不会写,不会画,甚至连打字、印刷都不会(老师不负教习这些实用技能的职责),能混谁家的饭吃?
两家的父母连夜下海南。11月25日,出走34天的两个学生娃娃终于归来了。
“地震”结束了。但“震中”的颤动并未结束。为什么苦口婆心、呕心沥血设计出来的升学之路,反倒被学生视为畏途?为什么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摸瞎”,甚至“连叫花子都不如”,缺乏起码的谋生技能?
无论是家长,还是师长,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面对愿望与效果的巨大落差,人们在反思。
“初中生目前的升学率不过20%,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个20%,那80%怎么办?”校长朱辉嘉试图给“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过去划一个句号。徐泽勇、黄成志所在班的团支部书记江作洲则说得更直率:“希望不要把大家硬往只有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独木桥’上逼!”
在地震的中心,“一心为升学”的单轨制动摇了,逐步萌生的是“升学、就业”二者并重的“双轨制”。
自那以后,人们发觉洛阳中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学校办起了广播室,一日三次,一次20分钟,播出的是学生的课外习作,这些习作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了广阔的校外世界;
学校的课程表上,有了“实用技术课”,香菇、木耳、水稻、棉花的栽培技术,果树嫁接知识,堂堂正正地走进了课堂,与文化课并行不悖;
引导学生认识家乡和学习基本技能的活动,也不断地花样翻新。去冬,学校团总支组织了“家乡山水地貌、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征文;今年3月和5月,学校两次举办“学生书画展”,100多名同学的书画习作向校内外“亮相”……难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材
也许,有人不大乐意提起“两个中学生出走”的事情,但是,一位年轻的教育站长说:“我们几乎都知道这件事情,我们再不能好心办蠢事了。”他认为,中学生的培养目的应该是两个,即一是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一是面向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
6月18日,襄樊市统一组织的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一天,担任随州市双河乡考点办公室主任的双河乡教育站长关应庭说:“双河乡今年的初中毕业生有151人,而其中能够升学的很难达到20个。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平时坚持了‘两个目的’的教育,进入升学考试的试场,学生绝不会有今天这么平静和轻松。”
三里岗、长岗、均川等10多个乡镇,为了帮助不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适应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去年下半年以来,都编写了结合本地实际的乡土教材,有的学校还多次请本地的致富状元讲课。
更令人欣慰的是,对各乡镇、各学校的升学率,随州市教育主管部门今年已完全没有排名次的打算。教委的一位副主任说:“难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材。”他们认为在“成材”方面卓有成效的学校,同样应受到表扬和鼓励。
又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结束了,随州市的13000多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将至少有10000名走向社会。据估计,眼下对子女的落榜持理解态度的家长已明显增多。但是,是不是每一个考场失意的初中毕业生都不会遇到冷眼乃至棍棒?
人们期待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