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功夫在画外”种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1
第8版(副刊)
专栏:

“功夫在画外”种种
钱海源
文学界有句名言“功夫在诗外”,美术界也流行一句“行话”,叫做“功夫在画外”。其本意是,一个画家,除了必须刻苦锤炼绘画技艺外,还必须注意提高思想、道德和情操的修养。大凡中外古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努力这样去做“画外的功夫”。
但是,近几年来,美术界一些人所理解的“功夫在画外”,似乎并不是笔者在上面所说的这些“画外功夫”。他们把“画外功夫”的含义理解到邪门歪道上去了。在他们看来,一个画家只要善于看风向行情,善于抓住机遇,善于搞关系学,善于“上下求索”和钻营,就能在艺术上求得功名利禄。据笔者观察,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有几种人的人品和画品,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他们有才能,人品高尚,作风正派,在艺术创作方面态度严肃,不断有佳作问世。但由于其缺乏或者不愿做时下所说的那种
“画外功夫”,因此,他们很难出名,更难于出大名。甚至要等他们死后才能出大名。如近几年来大家谈论最多的,死后才名扬中外的中国画家黄秋园和陈子庄先生便是。前者死前连江西美术家协会分会会员资格都无权取得,后者竟穷困潦倒到只能买三分钱一张的毛边纸作画。
第二种:他们才能平平,但由于他们善于做“画外功夫”,善于搞“公关”,善于抓住有利于自己的机遇。尽管在艺术上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但却能出名。可是,在实际上他们的功名往往是名不符实。因为,这种“名”是一种虚名,无价值的“名”。
第三种:他们既有才能,又善于做时下所说的那种“画外功夫”,对“关系学”颇有研究,为了追名逐利,不惜采用一切手段。这种艺术家,中外的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如近年来被国内某些美术报刊神化宣传的,号称为“世界艺术大师”的毕加索,就具有两面性。他很有才华,但也很善于搞“画外功夫”。香港天风出版社出版的、由毕加索妻子法兰雪丝·姬罗写的《我与毕加索》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披露毕加索功成名就的“秘诀”,证明毕加索怎样为了使自己出名,挖空心思进行投机钻营,做大量的“画外功夫”。令人遗憾的是,国内某些起劲对毕加索进行造神宣传的美术报刊,对于毕加索这方面的事却只字不提。
事实上,毕加索这一套洋“秘诀”,在中国美术界不仅早已没有保密的价值,而且,有迹象表明精于“画外功夫”“秘诀”者,早已超过了毕加索,使九泉之下的毕加索大师要自叹弗如。
于是,在当代中国画坛,也出现了如经济领域中的那种假货、假冒商品充斥市场的混乱情况,名不符实的“画家”、“雕塑家”和“装修艺术家”几乎到处都有;假画,质量低劣的画被吹捧为“伟大的艺术杰作”骗人事例时有发生。这种歪风,造成了画坛的不良风气,造成了平庸的、质量低劣的作品大量涌现,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却难于产生的困境。所以,笔者认为,在美术界,也存在有一个煞歪风、扶正气的严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迅速予以解决,我国的美术事业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