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如何发展轿车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如何发展轿车业
本报记者 鲁牧
在我国,一股轿车生产“热”正在悄悄升起:原产载货汽车的,要求新建轿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高级轿车的,又想再上低档轿车,或者打算扩大中级轿车生产能力;拟议中的新布轿车生产厂点,在陆续增加。高中低档、旅行吉普、微型、超微型……各种轿车生产线,名目繁多。规划年生产能力大的30万、15万,小的3万、1.5万,合计起来不下百余万辆。这与1988年全国轿车产量(含进口散件组装)2.5万辆相比,将是数十倍地增长……
愿望虽好
加速国产轿车发展步伐,尽早实现“替代进口,准备出口”,愿望是好的,并非坏事。目前,在我国几十万辆轿车保有量中,80%是1984年后随着进口浪潮涌进来的。自1981年至1987年,全国进口轿车达21.5万辆,用汇10亿美元之多。按一般轿车使用寿命看,90年代初期将陆续进入更新期。如不及早筹划轿车生产,替代进口,那就难以阻遏轿车进口浪潮再度掀起。
轿车工业是技术、劳动密集,关联面广,生产链条较长的综合性大生产行业。积极发展我国轿车工业,不仅对与之相关的冶金、化工、石油、建材、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等工业的发展将起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公路、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
同时,轿车生产零部件多,年产量以数十万计,是在产品系列化、通用化基础上进行的,最能从规模经济中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因此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予以扶持,我国发展国民经济亦不例外。
力不从心
轿车工业是投资密集型产业,有资料表明,建设1个年生产能力为30万辆的轿车项目,每辆轿车综合投资约需4万余元。近期内如果新增各类轿车100万辆生产能力,所需投资即达四五百亿元。这显然是我国目前财力物力很难承受的。
发展轿车工业,还不能只看若干装配生产线项目的投资概算,而需要多方面的大量投资。有道是“没有发达的零部件工业,就没有完整的轿车工业。”如果只顾上组装生产线,不考虑它的相对独立、适度超前的零部件工业项目建设,在这种缺乏必要基础的情况下,要使装配生产线运转起来,也只得依赖进口散件过日子。
从物质技术方面看,同样力不从心。以钢材为例,普通轿车需要600多个品种的钢材,每辆用量约需1吨。新增100万辆轿车,需要各种钢材100万吨左右。仅从数量看,问题不大。问题在于品种、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谈何容易。诸如特殊钢材、工程塑料、橡胶、油漆等等,既有投资问题,又有技术开发问题,都是近期内不易办到的事。
岂能攀比
“轿车热”之所以产生,从主观上看,除了夸大“带动作用”、“波及效益”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单纯以千人轿车保有量跟别的国家攀比。1987年,我国轿车保有量为45万辆,平均千人0.45辆,而世界各国平均千人保有量则达78辆。不少人由此感到差距太大,认为必须急起直追。
但是,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基数大,80%又在农村,这是与世界各国不可比的主要因素。1987年,以10亿人口为分母,千人轿车保有量只有0.45辆;而到1989年,分母变为11亿人口,千人轿车保有量却是只减不增了。
一些第三世界人口众多的国家,在起步阶段,千人轿车保有量每增1辆,大多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的国际历史资料载,印度千人轿车保有量由0.66辆增至1.68辆,即增加1.02辆,是从1960年到1985年,时间长达25年之久。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国在千人轿车保有量达到2.6辆以前,每增加1至1.5辆,也用了10年到15年的时间。我国即使按“轿车热”出现的新增100万辆生产能力进行建设,到本世纪末轿车保有量也不过600万辆左右,而那时全国人口将达13亿(可能还多),平均千人保有量仅为5辆左右。到那时,世界各国平均千人保有量决不会停留在78辆水平上。所以不能单纯以千人保有量指数同别的国家攀比。
科学预测
近年来,国内一些有关单位对本世纪末我国轿车保有量,纷纷进行过预测。少者250万至350万辆,多者700万至1000万辆,居中则为500万辆,预测结果不一。
从250万辆到1000万辆,上限与下限之间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持有不同观点。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根据国内外资料,经反复研究分析后认为,近期内“轿车进入家庭”的设想是脱离我国国情、不切合当前实际的。到2000年,国内轿车流向主要仍为公务、商务、旅游、出租等集团购买,只有少量进入家庭。因此,本世纪末轿车保有量为250万至300万辆、当年需求量为50万辆,较为符合我国国情。这与目前保有45万辆、年产2.5万辆相比,已是个相当大的飞跃。
为什么说我国“轿车进入家庭”为时尚早呢?
有些同志认为,国际资料表明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750美元(1979年币值)时,轿车需求量即迅速增长,而到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800至1000美元,轿车即可开始大量进入居民家庭。这种判断是不尽科学的。除750美元定得偏低(一般应为1000美元)之外,主要忽略了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等多种重要因素。
就轿车售价而言,通常每年上涨4%—8%。例如,国外一种普通型轿车,1979年每辆售价3100美元,1988年则已涨至6000美元。可见,到本世纪末,按当前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达到目前国际普通型轿车价格的1/10,轿车焉能大量进入居民家庭?
再从我国居民家庭购买力实际水平来看,近期内轿车也不可能大量进入家庭。
众所周知,1978年以前,我国城乡居民大部分家庭只能购买百元级(含千元以下)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1979年以来,改革开放给广大居民带来实惠,家庭收入有了提高,不少家庭可购千元级(含万元以下)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组合家具新三件。30年上了个数量级。
轿车属于万元级(含10万元以下)耐用消费品,每月每辆维修费用即需200元左右。多数家庭购买力水平再跳1个数量级,所需时间恐怕不会很短。况且,万元级耐用消费品主要是住房、轿车,对我国居民家庭的实际需求来说,更为迫切的是住房,而不是轿车。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既然轿车不能大量进入家庭,仍为社会集团购买,那末轿车生产建设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猛,对国家也是个沉重负担。1988年,全国轿车购置费就达65亿元。今后,每辆轿车即使按5万元计算,百万辆轿车的购置费将达500亿元。这将会使国家和地方背负的包袱愈来愈重,更不消说对廉政建设、发扬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不利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