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农场十八年——记北京卫戍区某团农场场长、共产党员瞿友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农场十八年
——记北京卫戍区某团农场场长、共产党员瞿友清
王玉存 张永敏
在和平环境下,我军办起了许多农场。在这里,无数军人为减少国家军费开支,增强部队战斗力,默默地奉献着一切。北京卫戍区某团先进农场场长、共产党员瞿友清就是一位这样的军人。
42岁的瞿友清来到这个农场已经18年了,先是喂猪,后任助理员、农场场长。3年来,他领导的农场创收百万元,为部队提供粮食200万公斤,鲜蛋10万公斤,鲜鱼5万公斤。
18年前,瞿友清刚来农场时,领导分配他养猪,他毫无怨言,一干就是7年。1979年父亲病危,来电报催他回去,他没顾上回家。不久,刚过50岁的父亲就去世了。老人在弥留之际留下一句话:“让友清在部队好好干。”1982年秋,瞿友清刚当了副场长,8岁的儿子不幸在老家湖南溺水死亡。他匆匆回去几天,惦念着农场的秋收大忙,很快就回来了,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之中。
1984年,他的妻子被批准随军来部队,有人劝他把妻子安排到城里工作,孩子上学也方便,他却认为那样他也就得经常跑城里,会影响农场工作,硬是把妻子安排在农场附近当临时工。直至如今,瞿友清夫妇和孩子一家挤在农场一间小砖房子里,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以场为家”。在他的感召下,全场官兵一年到头奋战在这偏僻的田野上,默默地奉献着。许多战士该退伍了,还舍不得离去。
农场是没有什么经费的,全靠自己创收。过去,这个农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年年亏损。瞿友清吸收地方经验,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和科学种田。农场农忙时劳力紧张,他向团里领导请示,让全团每个连队承包40亩地,秋后粮食超产部分60%收入归连队;把各项生产指标分解开来,让战士们定额承包,定岗定位,做到产值有目标,利润有指标,消耗有限制,奖惩有标准。从而大大调动了农场官兵的积极性。
瞿友清还虚心向农科所专家求教,实行科学生产。他办起了酿酒厂,用酒糟喂猪;他办起了养鸡厂,用鸡粪喂鱼;他开了一片鱼塘,用塘泥和猪粪做稻田的有机肥料。这样,农副渔业互相衔接、促进,农场很快做到了诸业兴旺,年人均产值逾万元。
近3年,这个农场越办越好,成为北京卫戍区众多部队农场的“首富”。每当稻谷丰收时,社会上的个体商贩闻讯纷纷拥来,愿意高价收买稻谷,还有一些鱼贩子也来求批发鲜鱼。去年秋后,市场上大米价格骤涨,许多粮贩子前来和瞿友清“泡蘑菇”,以每公斤1.2元左右的价格要求收购。面对这种情况,瞿友清坚决表示,部队办农场只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搞好部队建设减轻国家的经费开支,决不能单纯为了捞钱,损坏军队声誉。
去年年初,猪肉价格调整后,市场上仔猪供应吃紧,农场当时存栏仔猪300余头,如到市场上出售,可收入4万余元,但他不售高价,将仔猪全部分给了连队。
几年来,他每年都要为连队补助大量的粮食、肉、鱼,在保证部队自给的情况下,他3年向国家交售粮食60万公斤。
农场富了,但瞿友清从不摆阔,自己带头做到不馋、不沾、不贪、不懒。为了杜绝农场的财物外流,他用经济杠杆原理,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论是上级首长,还是部队工作组到农场,他带头做到不买招待烟酒,不搞大吃大喝。造酒厂为了扩大再生产,需扩建厂房,如在外请包工队干,至少也要花4.5万元。为节省资金,瞿友清带领战士们加班加点,因陋就简盖起了新厂房,结果只花了4500元。瞿友清说得好:“我常常想,我们军队如果每个团都能办好一个农场,那么,全军给国家节约多少军费开支呢?用这笔钱再去支援国家四化建设该多好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