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百个致富典型 今日为何沉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4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

百个致富典型 今日为何沉落
最近,有关部门调查了攸县4年前出现的100个万元户,现在这些万元户都先后消声匿迹了,有的甚至成了困难户。为什么这些万元户都沉落了呢?
追求阔气,盲目消费。这100个万元户,4年来有78户建了新房,有的只是为了摆阔气。银坑乡有个运输专业户吴某,全家4口人,原有五六间旧屋,1982年,他增盖了3间新房。他搞运输发家以后,嫌住房不气派,又把原来的房屋统统拆掉,花3万多元盖了一栋两层楼房,还修有车库。如今,他的住房在当地是首屈一指。可是运输业出现了不景气,汽车被卖了,全家的收入不如以前。有些万元户在婚丧嫁娶上,大讲排场。有的为父母办丧事,一次开销近万元;有的为嫁女,所花费用等于建一栋新房的开销。这些农民手里有了钱,没有把剩余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肆意挥霍。于是,长途贩运户没本钱,办企业的缺资金。种粮大户买不起化肥、农药。
八方伸手,强要白拿。攸县种植专业户陈普传有“银耳大王”之称。他出名后,取经、求助的信件雪片似地飞来,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据陈普传的记事本记载:1982年至1985年,登门求教的3000多人次,其中接待住宿近2000人次,就餐达2700人次。陈普传应邀无偿为5省67个县讲授银耳种植技术和致富经验,自费印刷了5000份银耳种植技术资料赠送来访者。4年来,几乎每天都有来信来人向他借钱、募捐,要他尽义务,直到他穷困潦倒。
宣传过头,名不副实,起了反作用。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农民陈福元成了养鸭专业户。这时,领导干部登门看望,政府部门总结经验材料,新闻记者来采访,这下,他成了致富先进,是攸县100个万元户中的一个。其实,陈福元养鸭没有赚到多少钱。有关部门把他拉入了全县100个万元户行列,真是赶鸭子上树。这只上了树的鸭子,为了装门面,把别人的碾米机、柴油机弄到自己家里,结果锒铛入狱。另有几户被宣传得名不副实的富裕户,有的自感本地难以立足,只好告别故土到外省落户,有的仍然过着贫困的日子。
攸县1984年出现的100个万元户虽然沉落了,但是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目前,全县新出现的各类专业户达5600多户。攸县农民勤劳致富的形势是喜人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100个万元户沉落的事实,以便使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稳步地走下去。
湖南攸县政府 蔡冠华
谭贴芳
湖南广播电台 戴日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