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诗与哲学的迷宫——石林解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5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诗与哲学的迷宫
——石林解读
孙荪
游石林回来的路上,小梅说:“等着看孙老师写的散文吧。”
“都叫人家写尽了,不敢写,也无需写了。”我回答。
“要写也只能写散文诗,通常的描景抒情文字,不必写了。”我又说。
“不敢写,为什么?难道文章还有写尽的吗?”小李接了话题,“一人一个样。我要写就有四种角度可供选择。”
几个人都转过脸来,有兴致地看了看小李。
“这是一个裸露的所在,身体、感情,全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人的面前,世界的面前,自由,自在,自然,一个高层次,高境界。怎么样?这是一;
“这像另一个世界,但丁的地狱式的世界,深刻,深沉,深厚,总之,这是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怎么样,此其二;
“这是充满期待的群体,它们全都等待着生命之气的贯注,它需要人的生气吹拂,人的感情抚慰,每一座每一片都像一个艺术生命。这是第三了吧。
“第四嘛,我还讲不大清楚,我不喜欢找出什么具体的象征,我只有总体的感悟。感悟什么,很丰富,却说不出来。大概是自然的伟力吧!”
“应该写”,从不写文章的妻受了小李的感染也插了话,“这里像石林,又像石海,又像一片长得喜人的蘑菇。”
小梅嘴角挂着笑:“小梅一定有好文章了!”我逗她,她不逗是不说话的。
“我不会写。我只是觉得这里是写文章的好地方。要是住在这里读书写文章一定是极好的,处处都能激发人的灵感,尤其是文思枯竭写不下去的时候。往这里一站一看,灵感就会迸发出来。”
“不错。到了石林,你的心里是不会安生的。”我说。
“看,想好了吧。”小梅又激将。
我真的想说点什么。
我这是第二次来石林。第一次来,匆忙地看呀,爬呀,感叹呀,但看的是景,是千姿百态的奇形怪状的见所未见的景,好象青年时见到漂亮姑娘时思路凝住一样。那一次只留下一片印象:石林,也许是“石林”两个字把我的思路框住了。这专制的语言,人造的枷锁。
这次来,极像会见久别的朋友,心境热烈而澄净,仿佛走进诗的世界。
这诗不用文字写成,是非文化的,但是真正的诗,它的意象群该是何等丰富、突兀、瑰丽、诡怪!你读吧,它的韵味,它的情致,它的节奏,错落参差,往还曲折,出人意表。自然界的各种景色,生物界的各种成员,人类的各种行为,都凝定为一种诗,在这一块地方发表出来。你读吧,读吧!驰骋你的观察力尤其是你的想象力吧!你读多久就有多少收获!你读多久都读不完!它的不确定性、多义性、朦胧性、模糊性、象征性,汇聚成它的丰富性,它会整个地让你陷入诗的迷狂之中。特别是,你要是不懂现代派的诗,那就请来这里一读,你将不只获得解读的快乐,还将获得创作的快乐。远古的人类或别的造物主造的这一片诗的密码,请你来破译吧。
这还是一片哲学的争鸣课堂。
就像来自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学者云集云南就某个学术问题展开争鸣,石林也在举行一个会议。
宇宙的各方面代表——你辨认吧,都来了。
这个会议开得这样久,沧海桑田,桑田沧海,不知几多变化?石莲花一万年开一次,也不知开了多少次?剑峰的峰刃也不知磨砺了多少万年才如此锋利?一次地壳变动以后,海水把坚硬的岩石冲成一个个城门洞府,海水在与会者的周身冲来荡去,腰围被冲成带痕,脖颈被冲成凹窝,他们全不理会,阿诗玛呼唤了他们那么久,他们仍不散场,望夫石上的情人翘盼了那样久,他们头也不回。
一直在争论,争论他们永远也争论不清的问题。这群人也像人类一样颟顸,总在思考宇宙是怎么回事,人是怎么回事。人的生命同宇宙年龄相比,只是一眨一瞬,你怎么能证实亿万斯年间发生过的事情?你怎么能预知亿万斯年后将要发生的变化?你的本体是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你怎么能够跳出你的躯壳去作清醒的旁观者?大概愈是说不清楚愈有兴趣,愈要想,愈要说,愈要争。就这样争论了亿万斯年,以至今天的人类受了传染也在争论同样的问题,这可敬而又可怕的痴迷与执著!
我说出了这些古怪的想法。
我感到一阵轻松。我好像是走出了诗与哲学的迷宫,离开了沉重的石林。
我又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