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在藏族发祥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在藏族发祥地
本报记者 冯媛
在那白云的下边,“果谐”(藏族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流行的山南,就是藏族及藏文化的发祥地,如今,这里居住着27万多藏族同胞。
12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自治区版图上,占2/3面积的羌塘草原高踞于北,巨大的弧形山系环绕于东,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屏障于南,其间则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均海拔3500米的藏南谷地。
山南行署驻地泽当镇,就在这雅鲁藏布中游谷地、藏族的母亲河雅砻河流域。雅砻河沿岸的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定居、立国,创造了藏族史上第一块农田、第一座房屋、第一本经书和第一个国王。经过29代藏王的经营,第30代赞普开始冲出雅砻河、统一全西藏,第32代藏王松赞干布完成了这一伟业。尽管其后迁都拉萨,但藏王们还是回到故地和祖先相守长眠。今天,琼结县境内的13座藏王墓还有9座依然矗立在野,历历可辨。对藏文化影响至深的藏传佛教,留下诸多圣迹,西藏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便是在这里建起的。即使是式微之后远遁阿里的吐蕃王族,也有一支又回山南,在拉加里重新称王,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
和藏王墓遥遥相对的青瓦达孜宫的断墙残垣,俯瞰着琼结县城边的村庄琼结雪:民居崭新,经幡猎猎,人欢狗跳。村长多吉顿珠介绍说,全村95户人家有91户这几年盖了新房,丰衣足食。其余的三、四户人家有的是因为孩子多,有的是因为连年收成不好,也有的是生活欠计划。他自己家里原来较困难,12口人挤在一间三根柱子宽的屋子里,放宽政策后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1985年盖起了上下二层有10多间房的新居。我们在他家里喝着浓浓的鲜油茶,参观藏柜上叠放的一摞藏被和他女儿们织的氆氇、缝的新衣。他说还想买一台手扶拖拉机,在致富的路上再跑快些。
琼结县曾经是西藏有名的“大寨县”,但那时人均基本口粮只有350斤左右,人均收入200余元,超支户比比皆是。近几年政策好,虽然天不帮忙,但人均收入去年仍有388元。全县80%的农户搬出了“学大寨”时统一盖的住房,盖起了富有本民族特色、可心可意的新房。
曲松曲城南面山上,耸立着拉加里王冬宫的遗址。我们走近遗址附近的一户人家。一进门,就看见一位重残的老人,他已被这家人收养了36年。男主人旺堆罗布62岁,他的8个孩子已有3个自立门户,现在家里有7口人,18亩地和20头牲畜。这户民主改革前是农奴,去年人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超过当地平均水平一倍多。我们问老人有什么致富秘诀,他笑了:“这几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几乎家家都添置了新家具。我们讲究藏柜、藏桌上的绘画装饰,但绘画的人不多。我就想到送两个儿子学画。自己学了手艺,对大家也有好处。”他的两个儿子,罗布和朗姆赛,现在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师。23岁的朗姆赛,4年前学画,现已画了300对藏柜、150对长藏桌和200个方藏桌,25座经堂,还打算学绘唐卡(一种绢画)。
34岁的曲珍和32岁的次仁琼达姐妹俩,经营着一家生意兴隆的卡垫(藏毯)厂。在拉萨我们就耳闻其名,在泽当则眼见其实。这个厂的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乃东居委会卡垫组,有15个工人,但只有他家的父女3人会织卡垫,连年亏损。1986年,她们的父亲临终时说:“实在困难就别干了,因为你们是两个女的。”但姐妹俩决心把厂子办下去。她们完善厂规、整顿厂风、厂纪;实行承包、奖惩制度,经济效益提高了,去年完成10万元产值。山南地区“多种经营管理局”包揽了她们的产品销售,还有国外顾客从拉萨专程赶来订购。
望着国家民委、轻工业部1988年奖给卡垫厂的锦旗,记者问姐妹俩还有什么蓝图。她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后,姐姐曲珍说:“去年新建了厂房,今年又招了批工人,现在全厂已有毛纺、染线、织毯等4个车间,70多工人中熟练工有20多个,我们今年打算织190对卡垫,完成20万元产值。
西藏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藏胞的生产热情和创造精神被政策激发了出来。山南地委书记布穷告诉记者,去年山南地区向国家提供了1300万斤商品粮,全区民族手工业和工业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民族手工业产品有近400种。在报喜之后,布穷书记话锋一转:“山南历史上号称西藏粮仓,现在我们担心粮仓搬家,日喀则地区年楚河流域三县的农业上去了‘威胁’着我们!”
曲松县36岁的县长索朗,据说是西藏年轻的县长之一。在介绍了县里有关情况后,他说:“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教育经费不足和缺乏人才。群众送子女读书的要求也比较强烈。如果我们不加紧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长此下去,对藏民族是一个犯罪!我们不能总过烧牛粪、点酥油灯的日子。但是,如果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现代化也化不起来!”
在灿烂丰富的历史遗产和30年建设的成就面前,山南人却强烈地感到了在历史的加速度面前自己面临的挑战。我相信,危机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定能使吐蕃的传人以新的成就屹立在世界屋脊。
(附图片)
乃东卡垫厂的曲珍和次仁琼(右)在织毯车间研究卡垫的图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