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路边油茶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6
第8版(副刊)
专栏:

路边油茶香
朱戈夫
秋晨,人声车鸣把城市吵醒了。刚拓宽的马路上,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像两股交汇的潮流,将街面塞得满满的。便道上,不时散见几个小吃摊儿。迎着叫卖声,人们匆匆买些小吃儿,边吃边忙着赶路去。
有一天早上,我跳下自行车,插缝来到路边的一个小食摊儿。摊儿上,摆着一张粗木小方桌,桌上蹲着一个圆圆墩墩的大油茶壶。壶身包着棉套,外面又裹了一层黄褐色的老油布,几根皮绳把壶扎巴得结结实实。壶口上盖着一只碗底大的木塞子,一管细长的壶嘴向前伸去,活像是黄鹤引颈。
壶旁晃动着一个老人,他手操起一只青蓝花纹粗瓷碗儿,先是用揩布打圈一擦,又将碗在壶嘴上一抿,而后顺势往下一落,立时,一条细细长长的弧线便轻飘飘地注入了碗心里,稍顿,那碗朝壶嘴处一收,溜边抹了个干净。再看那碗里,清稀澄黄的油茶,点点芝麻散渗其间,茶面上还浮着几粒焦脆脆的花生瓣儿,满碗泛着喷香,着实馋人。老人高翘起拇指揽着碗沿儿,生怕触到那快要溢出来的油茶,然后和着一掬笑脸送上油茶来。那油茶味道浓郁,面滋油,油浸面,浓而不腻,芳香适口。
老人不停地这么一抿一落,一收一抹,干得那样轻巧、便当,斟得那般熟练、惬意,真真把人给看着迷啦。
从那天起,我便对油茶有了兴趣,后来竟产生了“感情”。
那油茶摊我去得多了,喝得久了,自然也就与老人熟识起来。一天,趁老人空闲的当口,我问起油茶的缘由来。老人抹了把挂汗的胡子道:“要说油茶的来历,那可久远啦。不过河南的油茶数俺武陟县的最为上乘。”他详细地介绍说,油茶是河南武陟传统风味特产。秦名甘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膏即油脂,后简称油茶,从秦至今两千余年。相传,楚汉之争,刘邦受伤,出逃武德,食用获愈,盛赞“佳膳出武德,膏汤盛宫筵”,封为宫廷御膳。唐诗人李商隐曾为油茶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欧冲出安昌春”赞句。清皇帝胤祯雍正元年驾临武陟筑坝堵口,知县以五香油茶进奉,食之大赞“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令广开油茶馆,飨以来往百官,由此武陟油茶盛名远播。
老人指着壶嘴道:“自打油茶成了皇封御膳,出了名声,那壶嘴也就越发地长了起来,直挺挺地昂着头,神气透啦。”他吸了口烟,忽然脸一沉,“不过,这壶嘴也有低头的时候。‘文革’那阵儿,我这小摊也被砸壶卖了铁,我这条跛腿就是那会儿留下的纪念”。他舒了口气,又接着告诉我说:“这几年好了,政策顺了,人心畅了,生意活了。我又铸了壶,垒了灶,撑起了油茶摊儿。”我问他干这小生意,就不怕被大饭店洋酒楼挤垮吗?老人一扬手,爽朗地说:“不怕!别看那些大宾馆、高酒楼,西餐洋荤懂全活,可他们没有咱这风味醇,咱是正经的中国味儿,地道的河南小吃儿。这特产它洋玩艺是挤不垮的。”说完,老人“哈哈哈”笑了起来,笑得是那样开怀,那样自豪,仿佛要把这串串笑声渗进油茶里去。
茶摊越撑越牢,油茶越卖越香,香味儿也越飘越远。赶早市儿,老人又忙活起来。他手脚利落,忙中有序,胡茬尖上挂着露珠,额上的汗水蠕蠕地落下,顺着颊皱流进了嘴里,淌入了心里,浇弯了眉,浇翘了嘴,也浇鼓了腰里的钱夹子。
朝霞满天,阳光沐浴着大地,沐浴着行人,也沐浴着这卖油茶的老人。望着这一切,忽然我心里一亮,这茶摊不就是仰着我们时代这火红的晨景,仗着这古老的高超技艺,才这般的兴隆,这般的吸引着人们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