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历史·文化·园林——谈苏州筹建园林艺术博物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19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历史·文化·园林
——谈苏州筹建园林艺术博物馆
邓云乡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优美的艺术,三者又都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形成,这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游览苏州园林,欣赏它,感受它,应像慢慢呷一口碧罗春一样,品品滋味。而不同于拿着瓶子,仰着头,伸长脖子喝“可乐”。这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游览者要有一定的理解、感受水平。这固然要有一些理性的知识,更要有一些感性的修养。主观上先要有艺术的情思、爱美的心态,才能感受到客观上艺术的气氛,欣赏到客观上美的意境。在艺术领会与鉴赏上,感性的修养,比之于理性的知识似乎更重要一些。
陈从周教授说:昆曲、黄酒、园林,代表传统的江南文化。这话就我的感受说,应该是:“昆曲、黄酒、绿茶、园林,足以代表传统的江南文化”。具体到苏州园林,那不妨再加一点评弹的叮冬弦索声。蒙蒙细雨中,走在长长巷子的青石板路上,隔着长满苔藓的高墙,从偶然伸出墙头的翠绿的老树叉丫间,传出一两声叮冬弦索声……也像在日本京都小街巷的细雨中,从不高的木楼房二阶的纸窗中传出一二响三味弦的低沉声一样,给人的都是纯东方的盈漾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感受。要感受到它,纵然需要有生物学、遗传学所说的遗传基因,但更需有后天的环境熏陶,家庭、学校、社会的文化教育。
苏州园林的特征,大约有三:一是其历史悠久延续时间长,绵绵不断。不要说春秋时代的吴王馆娃宫,东晋时的顾辟疆园,五代时广陵王的金谷园,宋时苏子美的沧浪亭,即使是明、清以来的狮子林、拙政园及近世的耦园、曲园、怡园等,也都有其明晰的历史。岁月流逝、沧桑经历,均足以使游客凭吊今古,感慨人生。如果了解得更具体一些,就可以想象其时、其地、其人、其事,音容笑貌,人物风流……那游客也就会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之感,把自己也融化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了。二是其艺术的高超与独特。园林是园艺、建筑、绘画的综合艺术。其风格的形成,除创造者的艺术才思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外,还与自然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杜荀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又道:“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市外船……”这都很形象地说出了苏州的特征。苏州有山有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腴,给建造园林提供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有水易于引水营造池沼,有山易于取石,且有名贵的太湖石,土地、气候易于花木生长,四季易于选景、易于莳花,春夏秋冬都有变化不同的景可看,花可赏。人文荟粹,代有造园名家,由宋代主管花石纲的朱勔,到元代倪瓒、明代文征明、清代前期张南垣、戈裕良等累代经营,形成了由堆石、引水、建亭、置榭、畦花、艺树等一整套能代表高深江南文化的苏州园林艺术风格。三是苏州园林,按中国古典园林宫廷、寺庙、第宅三大类分之,大多是属于私人第宅园林的,大多和住宅是连在一起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苏州园林的游人,大量增加,几乎无所谓淡季、旺季之分,每天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涌向苏州,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涌向苏州,苏州当地的游客,反而占少数了。虎丘一片小小的千人石,现在人多时,有三四万游客,纵然是鱼贯而过,也还是人潮的浪涌,又如何感受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气氛,品味其艺术境界呢?
苏州园林局在北寺塔举办了“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筹备在拙政园西侧,开办“苏州园林艺术博物馆”,使慕苏州古典园林之名,不远千里万里而来的广大海内外游客,于游览各处名园,获得大量直接感受之后,在园林博物馆中,更得到系统的有关苏州园林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知识,真正感受它文化的深度、艺术的美。
苏州园林博物馆的筹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江南园林艺术,丰富广大中外旅游者的观光游览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