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文化工作以社会效益为准绳——记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25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文化工作以社会效益为准绳
——记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
刘茜
经济繁荣与各种思想挑战并存,是改革开放赋予时代的特殊规律。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的文化单位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发展?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从实践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创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事业
“没有钱办不成事,光为钱办不好事”。在商品经济发展衍生出“一切向钱看”的心态时,文化馆便有了自己的认识。
1984年,一贫如洗的东城区文化馆靠着8000元贷款办起了地坛春节文化庙会。400多个展览棚、50多个演出台、十几个游艺点,把精彩的演出、丰富的传统小吃、各色年货以及花会、灯谜、集邮、驯鸟、游艺……全都展现在北京人面前,吸引了百万市民,一个庙会下来,毛收入竟达十几万元。
钱,给这个穷单位带来了希望,
“过去连工资都难以开出的文化馆,如今增加点福利在情理之中”;“摸到了赚钱的门道,今后搞活动不愁赚不到钱”……各种议论使馆领导意识到,当务之急不是分钱,而是统一认识。钱从活动中来,还应回到活动中去,不发展事业,职工有了钱却失去了活力。在这个问题上,群众与领导最终取得了共识。大家同意将少量收入作为福利基金,其余全部用于添置设备、发展事业。
经过几年的积蓄和发展,过去连每人一张办公桌都轮不上的文化馆,如今有了汽车,摄像及编辑系统,高级舞台音响、灯光,还有十几套遥控通讯设备……全馆近50名职工中20余人得以脱产进修专业。从个人利益的小圈子里超脱出来的人们,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能创收的活动,还是赔钱的小型宣传,社会效益始终是工作的准绳。几年来,他们以平均每年开展活动600余项、演出500余场和辅导近40万人次的成绩,赢得了市、区领导和群众的赞誉。馆长陈平说,树立向前看的正气,杜绝“一切向钱看”的陋习,是全馆职工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经过认真思辨作出的共同选择。
在奉献中实现自我
一个对钱有了正确认识的集体,如果能焕发出冲天的干劲,其自身与社会的价值则不可估量。在这个命题的思辨中,文化馆找到了一条可行道路。
在职工队伍中,有来自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员,有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尖子,有人的演出、作品获过奖,有人的表演受到过毛主席的检阅……但来到文化馆,他们面临的是组织、辅导全区10个街道几十万居民开展业余文化生活的任务。大材小用的困扰使很多人感到这里的工作索然无味。然而,社会需要文化,群众呼唤艺术,提高民族素质离不开基层文化馆工作。馆领导感到,必须尽快建立起尊重人才与合理使用人才的管理机制,才能调动起大家“热爱艺术的天性”。他们决定抓活动、促馆风,为每个人提供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均等机会,使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
1984年以来,春节文化庙会、艺术节、消夏晚会、节日游园、群众文化系列大赛以及音乐舞蹈、戏曲美术、集邮摄影等多项比赛与培训形成了制度,一年四季接连不断。每个职工在紧张的活动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火热的现实工作唤醒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
文化馆综合性的业务需求,使大家感到单一的专业应付不了多层次、多渠道群众文化的特点,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于是,培养出大量音乐人才的声乐辅导员闯进了民间花会的世界,组织起花会协会;曲艺辅导员还与民间艺人交上了朋友。每年春节文化庙会,从请演员到组织演出,从卖门票到安全保卫,从搭展销棚到拆演出台,40余人的集体承担了为百万人服务的重任。
谁都承认,在这里工作既累又拿钱少,然而没有一个人想调离,大伙儿说,图的是人尽其才,心情舒畅。
领导者的作风
这样的评价来之不易。既要有奖惩分明的制度,又要有保护每个人积极性的措施。对于领导者而言,除具备开创精神、政治水平外,还要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气魄。几年来,5位馆领导每天的工作时间不是8小时而是10小时以上,奖金、福利从来排在后面,而重活儿、累活儿、脏活儿始终干在前头。50多岁的书记为解决群众住房,一家三口至今挤在12平米的小房里;馆长的母亲身患绝症,却从未因此请过假。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与群众的区别应在这里。群众认为,只有具备这样的领导作风,才能产生富有魅力的集体。几年来,北京市精神文明标兵的殊荣始终在这里盘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