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80年代南北关系的新特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25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论坛

80年代南北关系的新特点
谈世中
进入80年代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东西矛盾开始缓和,南北矛盾却有所激化,南北关系出现了以下新特点:
1.南北差距拉大。80年代初,发达国家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它们为摆脱危机,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迅速恶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6年初级产品的实际价格比1980年下跌30%,达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低点。1981—1986年间发展中国家因此而损失了93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石油除外)。同时,发达国家还盛行贸易保护主义,这也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另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利率政策,使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猛增,由80年代初的8410亿美元上升到1988年底的约1.3万亿美元。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无力按期偿还,在80年代初终于爆发了“债务危机”。上述这种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甚至连年出现经济负增长,人均收入下跌,使南北之间差距拉大。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由1955年的1∶30.8扩大到1980年的1∶40.8,1985年的1∶43.7。这种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趋势已成为南北关系的核心问题。它已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2.南北矛盾的重心已由生产、贸易领域逐渐转向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独立初期主要在生产领域为维护经济主权而斗争,突出表现在50—60年代发展中国家掀起的国有化高潮。随着生产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愈益卷入国际市场,逐渐从单纯的生产领域进入交换和流通领域。80年代以来,尽管贸易问题在南北关系中仍占重要地位,但金融问题日益突出。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发达国家为此大量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到国际金融市场筹措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但是,80年代初美国实行的高利率政策,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终于爆发了“债务危机”。目前,以债务为中心的金融问题仍然是南北关系中的热点。
3.发达国家在南北关系问题上态度趋于强硬。70年代,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起了主动进攻,取得了辉煌胜利。最突出的是1973年的石油斗争以及1974年联合国六届特别大会通过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行动纲领等文件。但是,进入80年代,形势发生逆转。首先,南北双方的经济实力对比朝着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相应减弱,而发展中国家却在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更求助于发达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增加,相互间的凝聚力削弱。这使发展中国家难以用一个声音讲话,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谈判地位。此外,发达国家的协调活动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态度趋于强硬等等,都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南北斗争中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应付,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如果说,7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那末80年代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
4.加强南北对话,缓和南北矛盾,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只要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只要发达国家继续利用它们在国际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反对国际垄断资本,要求改善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不平等地位的斗争就不会停止。但是,南北之间既充满矛盾,也相互依赖。南北双方如果一味对抗,既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也不利于双方各自的经济发展。以勃兰特为代表的开明人士曾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南北双方在同一条船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不予理睬。但是,8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停滞,也使发达国家逐渐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对发达国家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危机之上。因而,进入80年代后半期,它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开始作出某些让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在南北关系中的立场有根本转变。实际上,“南北对话”于1977年中断以来,至今仍陷于僵持之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学者和有识之士认为,为了打破僵局,改善南北关系,发达国家应该改变错误立场,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调整斗争策略的同时,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总之,只要本着求实的精神,南北双方是可以突破僵局的。当然,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居于优势,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进程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