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高原“琴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2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高原“琴师”
本报记者 郅振璞
在青藏高原上,有位诗人把4000里国防通信干线比喻为“天上的琴弦”。人民解放军近千名男女官兵日夜守护在这里,是拨响琴弦的忠实的“琴师”。
奉献青春的圣地
大朵大朵的流云,缓缓掠过头顶;丘陵起伏,石山嶙峋,沟壑纵横。——这就是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总后青藏兵站部温泉机务站,就设在山麓冰河旁。沿线北起大柴旦、南达拉萨10个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21年了”,第一独立通信营涂副营长脱口说道:“我们一代一代军人,同威胁生命的高寒缺氧作战,7000多个日日夜夜,近百万个讯息,沟通了西藏、青海和北京。”
冰天雪岭的通信兵,无私地把青春年华献给高原。内线技师黄海波,人称排故障的“夜猫子”,26岁的生命之火熄在江河源头;沱沱河机务站长关茂福,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又患癌症告危,兄嫂催归,战友催行,他坚持和大家一起巡线,末了,把眼泪洒在父母骨灰盒上;女排长韩慧春,同来的女伴,上学、复员都走了,她仍和一茬一茬女兵滚在一起,被授予“全军妇女先进个人”称号……
伴随着主旋律的弦外音
纳赤台机务站,邻近有一汪清澈的昆仑泉。纳赤台,因当年文成公主在此存放释迦牟尼的金佛像而得名。泉水从昆仑山深处汩汩翻涌,来自山西原平县的4个上尉——韩俊礼、尹海飞、王运才、白美德,围在泉旁心声如泉:“高原的一年,等于内地5年。战士熬三五年回家了,我们干部也需要换换环境。”
尹海飞面色腊黄、牙齿黑稀、身板瘦弱,这是唐古拉山12年的雕塑。去年照顾他当了格尔木站连长。他苦笑道:“我们十七八岁当兵,二十七八岁结婚,30岁当上爹。高原和内地,路远通信慢,一年探亲找个对象,还没记住相貌就吹了。”3个战友笑着揭了底:他见过十七八个姑娘,一听说青藏高原就吓跑了。退伍军人的女儿吴兰刚抛出“彩球”,他就快刀斩乱麻地和她成了家,儿子也两岁了。
当了营副教导员的韩俊礼说:“边疆、海岛的军人,内地家属在分房、孩子入托上学能按双职工待遇,高原兵呢,‘我住江河头,妻居江河尾’,钱扔在路上,家治不上,探亲男家一晚、女家一宿,没个窝儿,总觉低人一等。”
“第二次就业”的代价
“五道梁得了病,唐古拉要了命”;“没有爹和妈,才上唐古拉”。高原兵并不怕苦,但喜欢戏称所处的环境。
当10年兵,唇青、脸紫、指甲凹,胃病、关节炎缠身,谁都盼复员转业有个好去处,以求心理平衡。为此,有不少人“赶时髦”:请客、送礼、找关系。抛出钱和物,仍有碰壁的。今年因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返部队就有好几个干部。
为找出路,他们要借文化和技术的双翼。这里文化设施已有改善,平了山头铺球场,买了电视、收录机,能看一月抱一捆的“抱纸”,能过连续几个片的电影“会餐”,比过去“白天兵看兵,夜晚看星星”有趣多了。今天,他们更渴望在部队拿到“文凭”,学几手实用技术,然而却比别人多层困难。军营里时常见到有人伏案学习,问到效果时,智商较高的外线兵温增、女话务兵李军也抱怨:“高原缺氧,总是头昏脑胀,智力减退,拚命苦钻呗。”
青藏高原广袤无垠,记者从高原“琴师”的弦外音里,听到这里数万官兵心声的流泻。我想,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