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清贫》乃后人之师——纪念父亲方志敏诞辰九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26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清贫》乃后人之师
——纪念父亲方志敏诞辰九十周年
方梅
今年8月2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和闽浙赣根据地的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主要领导人方志敏诞辰90周年的纪念日。值此,我特作此文,以表示对父亲的缅怀和纪念。
方志敏在人世虽只度过36个春秋,但他的业绩彪炳千秋。他的革命精神,不但永远鼓励着人民,且应为我们所效法;尤其是他的《清贫》脍炙人口,可以说是他高尚情操的一面镜子。它告诉了人们:什么是革命的人生观和革命为了什么?我每重读一次《清贫》时,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文章,而是用烈士心血凝结起来的革命史,是一篇革命战斗的檄文,也就像由无数革命战士的血肉之躯建起来的钢铁长城和向革命者吹响的号角,号召千百万人民为捍卫久经灾难的中华民族和可爱的祖国。
读《清贫》,方志敏英勇奋斗、廉洁奉公、坚贞不屈的崇高形象,就像泰山一样屹立在我们面前,也仿佛使人感到他大义凛然、富贵不能淫、金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无产阶级的浩然正气,从而使我们真正看到了他清贫、洁白的一生在闪耀着光辉。
1934年10月24日,根据党中央的命令,方志敏担任原红七军团和新红十军合并组成的红十军团政治委员会主席,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当时,方志敏痔疮大发,每天流很多脓血,不仅难于走路或骑马,而且也无法坐歇。尽管如此,他还是强忍疼痛,肩负起党交给的重任,怀着为了党和革命事业虽死不辞的坚定信念,毅然带领部队出发了。次年1月下旬,部队途经怀玉山封锁线时,不幸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为了使大部队突围,方志敏不顾个人安危,突出包围圈,找到大部队,与敌人展开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和叛徒的告密,1月29日在皖赣交界处的陇首村封锁线不幸被捕。他入狱后,并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屠刀之下,他一心想着党和革命的事业——“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在怀,不能丢却”;他“细思赣东北苏区的发展与红军的胜利”,“革命热情仍和从前一样”;直至面临“死是无疑的了。什么时候死,全不知道”的性命攸关之际,他还不断地鼓励“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奋斗!”在阴森恐怖的铁窗里,一边要防备敌人进来,一边奋笔疾书,先后写出了《清贫》、《可爱的中国》、《死!》、《狱中记实》等不朽的篇章。
方志敏出身于贫穷的家庭,家里为他读书,欠下巨债,其父母为之长年都处于长嘘短叹之中,也使他亲尝了负债的苦味,他为此而忧伤、愤懑。然而使他立志于革命的不只是自家的贫穷,而是那个现实、黑暗腐朽,官者扬威,贫者受辱,生民涂炭,万劫不复,啼饥号寒者比比皆是。对此,他义愤填膺,到处寻找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良策,并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于1923年9月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说:“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在革命斗争的历程中,方志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担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工作期间,常常吃冷饭冷菜,因贫病和敌人企图的暗害,他的生命几次濒于死亡;大革命失败后,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敌人的通缉搜捕中,回到家乡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决心“重起炉灶再干”;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家乡的房屋先后被敌人烧毁过10余次,但敌人每次残暴的行径都没有使他对革命事业产生丝毫的动摇,他鼓励家乡父老兄弟“烧了瓦房搭茅房”,带领革命人民以“打掉牙齿和血吞”的精神与敌人斗争到底,有力地回击了敌人的烧杀抢掠;他担任弋横暴动总指挥期间,他和暴动队员一起过着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战斗中他曾多次因劳累吐血,昏倒于磨盘山中,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心想着群众和暴动队员,想着怎样和敌人进行斗争;他担任弋阳和贵溪县委书记期间,尽管当时的条件很差(办公地点设在山坞中),但他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领导他们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创建了弋(阳)、横(峰)、德(兴)、贵(溪)、万(牟)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信江特委;他担任信江特委军事委员会主席期间,仍和战士一起吃住,甚至连一碗野猪肉都不肯多吃。他还领导红军独立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战果。他的心不仅装着赣东北人民,而且经常想到党中央。在他率领红军攻下闽北浦城后,缴获银元约20万元、黄金约2000两。当时有人提议将其中的一部分分给干部、战士享用,对此,他及时地在群众中做了耐心的说服解释工作,决定将这些钱用于充实苏维埃政府的经济实力,并从中拿出四、五百两黄金,先后派机要交通专程送到上海,交给了党中央。
方志敏清贫的实质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斗争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正因为方志敏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大家,为官兵树立了榜样,才能在根据地屡次陷入困境时,党和人民始终能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战胜敌人的经济、文化封锁和军事围剿,取得一个个的辉煌胜利。
然而,方志敏自身却清贫如洗,直到他担任赣东北省苏维埃主席和兼任财政部长时,仍是身无分文。在他被捕时,国民党兵士以为他一定腰缠万贯!可是当他们从他“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枝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时,他们又是何等的惊异和失望啊!是的,他素来就是这样的清贫,除了那唯一的“传世宝”——“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子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之外,他是一无所有。不仅如此,就是在他生命到了最后一刻时,还披肝沥胆地劝诫人们:“你们生活要尽量朴素化,不要奢侈,不慕虚荣。”
今天,重温《清贫》,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清贫精神,仍为当今人们所学习、所效法。
现在,与方志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条件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国是个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穷国,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才能建设成为富饶强大的国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