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回忆父亲滕代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26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回忆父亲滕代远
滕久昕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父亲滕代远离开我们已有15个年头了。每当我看到他的照片,或与家里人谈起往事,一种无限缅怀他的心情便撞击着我的胸怀,久久不能平静。
父亲1924年参加革命,从投身蓬勃兴起的湖南农民运动到组织领导著名的“平江起义”;从井冈山反“围剿”斗争到苏维埃土地革命;从延安王家坪的日夜操劳到太行山麓辗转迂回与敌人战斗;从建国初期创建和发展人民铁道事业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忠于党,忠于人民,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努力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以下,我仅回忆两件亲身经历的小事:
“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
1970年,我参军来到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一次,因工作需要,部队首长让我去北京出差。阔别多时的首都北京使我十分向往,但是更想念爸爸、妈妈。回到家一看,他们不在,都到外地去了。一些在京工作的老同学听说我
回来了,都来找我叙旧,并在一起聚了餐。临返部
队前,我也在一个饭店回请了他们。在一次家信中,我无意写上告诉了父亲。他知道后非常生气,马上亲笔给我写信,对此事提出了批评。他在信中说:“干部子弟应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习惯。这不是一般生活作风问题,而是思想觉悟问题,甚至是政治水平高低的问题。”我收到信后,思想一时不通,对他的批评不理解,同时也背上了思想包袱。父亲、母亲都及时写信帮助我,并告诉其他几个哥哥,同时也写信告诉了部队领导。大家都来信,或者找我谈话,帮我认识这个问题错在哪里。在以后一个时期,我对自己错误的言行有了认识,并把这件事前后的态度写成一份思想汇报,寄给了在外地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看后,见我认识到缺点,并有了改正的决心,都很高兴。母亲写来信说:“如果真正从此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当然很高兴。……你爸在信上批了一个很大的‘好’字,希望你以新的进步迎接19岁生日的来到。”
“家里人不许坐我的车”
对于我的缺点,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父亲的谅解。有时他发起脾气来,还真够你紧张半天。
记得那是在1973年党的“十大”开过不久,我在离北京市区约30公里远的地方参加教导队集训。因为训练紧张,已有很久没回去看父亲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向值班员请假后,坐了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回到家里。见到父亲后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从军事训练谈到党的“十大”会议。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到星期天下午了。我必须要在晚饭点名之前归队,否则就违犯了军纪。我心里非常着急。万般无奈,只得向秘书讲,用父亲的汽车送我一趟。工作人员知道父亲的脾气,可又同情我的难处。他们商量后,决定请司机李师傅开车送我归队。
傍晚,父亲正在院里散步,见自己的汽车出库,就问:“车子去哪里?”李师傅忙说:“油不多了,去加点油。”由于这是第一次因私事为我派车用,只好偷偷在大门外上了父亲的汽车。“红旗”牌轿车在宽阔的十三陵公路上风驰电掣,没一会儿,就到了教导队驻地。下车谢过司机同志,一路小跑返回宿舍。
哪知道,这件事还是让父亲给问出来了。他批评了身边工作人员。指出:车子是公家配备给他使用的,私事用车还要按规定交汽油费,哪能让小孩子随便坐车,浪费汽油。
以后的一次回家时,父亲把我单独叫到一边,询问上次是怎样归队的。我知道事情不妙,只得一五一十讲出来。父亲严厉地批评我。
不仅如此,几个哥哥从部队探亲回家,从来都是自己乘公共汽车回家。有时带东西多,打来电报,也是让我去火车站接。没有因私事坐过父亲的汽车。
父亲总是以身作则
不仅对孩子要求严格,父亲自己总是以身作则。他平时伙食很简单,喜欢吃一些粗粮。每天一个小窝头也是他自己订的规矩。他从不抽烟,也很少喝酒。他要求我们不要抽烟。在他看来,吸烟对人没有什么好处。在离职休息的几年里,还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菜和树,有空就带我们锄草、浇水。
父亲衣着也很简朴。除去为出国访问而置的几套衣服外,平时在家总是穿布衣服。衬衣旧了不愿买新的,睡衣破了就让母亲补一补。他身患重病时,购买的一些药品和营养品,都是自己出钱,从不拿去让公家报销。
现在我深感到,父亲生前的所做所为,不仅仅是个家教严的问题,实际上是把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授给我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