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树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26
第8版(副刊)
专栏:

树箍
房向东
生而荣死而枯,人和树都是如此。
我刚刚到“绿色金库”插队时,老支书当向导,和几个伙伴们到山上玩新鲜,拣榛,挖笋,采野花。那山,密匝匝的树,空气湿漉漉,野趣盎然,好不醉人。在山上,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凡是长得粗壮、笔挺的杉木树身上必有一根吃进皮里的大藤箍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问老支书章荣生。
老支书答说:这是我们这里世世代代的老习惯了。哪家生了孩子,就到山上找一株好树,请风水先生看看,行了,箍上一条藤,这树便是孩子死后的寿木了。
人一生下来就筹备死。当时,我也没有多想什么,似乎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老支书却用拳头在一株好大的上了箍的树上擂了一拳,叹曰:“可惜!唉,可惜可惜……”
在乡下时,我听说有一位别村的知青,上调前砍了一株上箍的树,结果被村民们打断了腿!
这树箍,还箍得真紧啊。
老支书之所以被称为“老支书”,不只是年纪大的意思,还因为他是解放后第一任村支书。他曾被免了职,原因是不让砍树炼钢铁。不让又有什么用呢?不要讲一般的杉木,即便长了几百年、胸径足有1米宽的“杉木王”,也多是在劫难逃!章荣生哭了,他坐在被砍倒的树上,边“叭哒”着旱烟边流泪,像受了大委屈的小孩子。后来,乡里又请他出来当支书,他不干了,就是要当护林员,一直当到死。本来嘛,护林员看看管辖范围内的森林即可,也不失为美差。然而,老支书却闲不住,爱种树,很多荒山都被插上了新苗。几年后,我们“绿色金库”被评为全国保护森林的先进单位,周总理亲笔题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应该说,其间,老支书是立了汗马功劳的。
1979年我上调回城。那年,老章被选上了县人大代表。在会上,他讲来讲去,讲的都是木头,洋一点说,就是保护森林。后来,他死了。死前他对乡长提了一个要求,他不用父母为他箍的那株树,只求乡里派车把遗体送到县里火化算了,骨灰吆,埋在他出生时箍的那株树下,肥树。
这一举动,村人多不理解,有的人还说他埋骨灰的那株树是“鬼树”。
是时,该县正在开展保护森林的活动,县城居民烧柴的,一律改为烧煤,不定期检查,要是烧柴而被查到,重罚!新上任的县长听了老章的遗愿,大为感动,下了两道命令:一是请乡里为老支书立个碑(这碑有点不伦不类。正面看,像烈士墓碑,上面写着“章荣生之墓”;后面看,像一块宣传栏,刻着“爱护树木,人人有责”。)二是以后郊区各乡死人,一律不用寿木,由公家出车出钱,送到火葬场火化。如果偷偷埋下的也要挖起。这一措施似乎偏激了一点,也曾真的挖起了几口棺材。开头也有人骂,慢慢也就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施行三五年,该县新添了一家火葬场,也多安排了几个人就业。
最近,我又回了一趟“第二故乡”,发现了一个大变化,十分欣喜:先前,村里凡生了孩子的,满月时必定要宴请全村人大吃一餐,然后全村人都去把原有的村路开大一些,意思是“路大好出仕”,意味着这新生儿没准也能当上“父母官”。现在,已有水泥马路通到村里,大约是由于无路可开了吧,这一风俗也进行了“改革”,宴请一餐是少不了的,但吃罢不是开路,改为种树。全村人一人种一株杉木。如果不是种树时节呢?那好办,酒先喝,到时补树。山里人纯朴,绝不食言。
我问乡亲:不箍树了??
答曰:不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