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治理生态环境 促进粮食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7-28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治理生态环境 促进粮食生产
杨贵兰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的公报表明,世界的粮食生产和储备形势欠佳。1987—1988年度的世界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度减产6100万吨,其中美国、加拿大减产30%;苏联、东欧国家减产5%,减至8亿吨;中国减产880万吨,是1984年突破4亿吨大关以来第一次减产。尽管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今年世界粮食产量可达18.89亿吨,比去年增加8%,但世界粮食生产趋向仍不容乐观。
粮食储备也呈下降趋势,预计将从1987年的4.5亿吨下降至1989年的2.87亿吨,与消费量的比例为16%,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需的17%—18%这个最低水平,从而有可能会出现1974—1975年度以来第二次世界性粮食危机。
世界粮食生产形势欠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天公不作美,大范围的水、旱、虫、风四大灾害不时袭击地球的这片或那片地区。1988年,北美43%的耕地遭受旱灾,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两次遭到飓风袭击,亚洲的孟加拉国、泰国等国连续遭受洪涝灾害,以往常受旱灾袭击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先后遭受特大的洪水和蝗虫危害。今年伊始,旱魔又笼罩了南北美洲和欧洲南部。自1988年12月1日以来,欧洲南部的降水量仅是正常年景降水量的25%。
近几年来,天公为什么愈益喜怒无常?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世界上不少童山秃岭并非向来如此,而是千百年来人类的乱采滥伐或战争破坏的结果。现在,全球每年采伐森林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由此造成的沙漠化面积仅在萨赫勒地区就相当于一个比利时,植被破坏造成的表土流失每年达240亿吨。
由于人类长时期以来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国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多达55亿吨,其中45亿吨来自矿物燃料,10亿吨来自汽车废气。这些二氧化碳仅有一半被植物和海洋吸收,余者升空积聚在大气层中,产生“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导致水、旱、风灾更为频繁、广泛和严重。科学家测得,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气温大约上升了0.7℃,在1960年以来的不到30年里,气温上升了0.3℃,在今后的30年里,气温将上升1℃—4℃,而今天地球的气温仅比1万年以前高出5℃。可见,如今地球上气温的上升比以往大大加快了。有些科学家说,当气温升高使极地冰帽融化时,海平面将上升1米以上,那时,马尔代夫群岛、塞舌尔群岛和其他低地岛国、沿海地区有可能要被淹没。此外,极言之,如果地球上的碳都变成二氧化碳积聚在大气层中,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会达到金星上的二氧化碳浓度。显然,人们对“地球金星化”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金星的气温高达450℃。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温室效应”尚未达到不可控制、无法逆转前,全球几十亿人若能共同努力,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地球气候是完全可以逐渐好转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世界的粮食生产将会得到可靠的自然基础。否则,不仅全世界的粮食生产问题难以解决,而且整个人类很可能要尝到“自毁家园”的恶果。可见,大力治理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附图片)
西非岛国佛得角,为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植树造林,图为圣地亚哥岛苗圃工人在培育耐干旱、高温的护漠槐树苗。新华社记者
 李远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