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冀西人民合作营造防风林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5-12
第2版()
专栏:

冀西人民合作营造防风林网
黄枢
三年来造林的成就
河北西部老解放区英勇勤劳的人民,为了战胜长期困扰他们的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达到爱国丰产的目的,从一九四九年开始,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运动。三年来,仅据行唐、新乐、无极、正定、藁城五个沙荒较多的县份统计,便完成了沙荒造林十万六千九百多亩,可固沙十三万三千多亩,占五县纯沙荒面积三十一万亩的百分之四十二。
这五个县为了更有计划地继续扩大造林面积,在中央林业部冀西沙荒造林局的帮助下,又订定了一个自一九五一年开始执行的三年造林计划。按照这个计划,三年内在“神道滩”等三大沙荒上共栽植洋槐、紫穗槐等苗木二千四百多万株,营造成可固定流沙十二万亩的防风林网。在执行上述计划的同时,这五个县还准备广泛发动群众在零星沙荒上举办合作造林,使五县三十一万亩纯沙荒全数变为可生产的土地,使二十万多亩以前长年受风沙侵袭的沙地免于继续受害。
开始改变了沙荒的面貌
冀西行唐、新乐等县,原是一片广大的棉麦产区;但是,过去长期在反动统治阶级的压榨摧残下,森林被砍伐,河流改了道,逐渐变成一片沙荒。这一带的农民从此长年遭到风沙的侵害。如一九四九年春季来了一场大风沙,只新乐一县就有十三万多亩豌豆、麦苗受害,使年景平均少收六成。至于黄沙填满了水井,吞没了良田、房舍,也是常有的事。
在十二万多亩的三大沙荒有百分之四十建立起防风林网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许多昔日荒凉的沙丘,现在已成了初具规模的林带。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这一带农民已开始摆脱了风沙带来的灾难。如沙荒几占全部土地三分之一的新乐县黄家庄,经过三年的植树造林,已能把沙荒层层围住,减免了风沙对作物的侵害。这个村的农民已开始得到森林给予的实惠。如农民孙瑞珍在村北的十一亩井浇地,以前因风沙为害,经常减收,害得全家少吃没穿。在防风林长起来以后,收成就保住了。又如这个村的王守义等十一家在村西南的一百一十一亩多耕地,往年在风沙的侵袭下,每亩只收粮三斗多;去年每亩平均收了一石一斗。
创造和总结了造林经验
长期和风沙等灾害进行斗争的冀西农民,已经积累了许多造林经验。第一是掌握了种植技术,提高了压条和植树的成活率。这一带的群众,过去很多人用杨柳在干瘠的沙荒上压条造林,成活率往往不到一半。后来,经过总结群众的经验,在压条中推行了“深埋、密砸、少露、密栽”的方法和“弓形压条法”以后,成活率普遍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左右。在栽植树苗上,他们也体验出:洋槐、紫穗槐在干瘠的沙土中成活率最高,生长最快,防风固沙的作用最大。
第二是推广了一年三季(春季、雨季、秋季)造林的方法。冀西沙荒区的农民过去一般习惯于只在春季造林,而且动手很晚,往往在树木发芽后才栽植,因而成活率减低,并且成长得不好。在总结了冀西造林模范贾兰虎等人的经验后,他们就普遍推广了“春季栽树要早,夏季栽树要在连雨天,秋季造林要晚”的方法。
第三是推广了简便易行的大田育苗法。这种育苗法的优点很多,首先是由于改变了过去沿用的“高床”、“低床”(苗床比四周“步道”高的叫“高床”,比四周“步道”低的叫“低床”)的作业法,减少了“步道”占去的土地和减免了由坚硬的
“步道”所引起的毛细管蒸发作用,从而减少一半以上的灌溉次数。其次是锄草中耕可以用畜力曳引耘锄。由于节省打床工和可用耕畜中耕等,据初步实验这种育苗法比一般高、低床作业省力一半。同时由于圃地全部土壤能保持湿润疏松,所育苗木根部发达,棵株健壮均匀。这样育成的洋槐、紫穗槐等一年生的树苗,很适用于干瘠沙地造林。
这种育苗法产苗量稍低;现在,在苏联专家聂拿洛科莫夫的实地指导下,正试用“并垅”“密垅”播种法。假如这个方法实验成功,每亩苗木产量可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上。
由于大田育苗法的推广,农民群众普遍掌握了育苗技术。去年各县植林重点村的群众已育成紫穗槐等苗木二百六十多万株,用于合作造林。
此外,他们的经验还证明:组织起来合作造林的效果是很大的。三年来冀西造林的成绩,是和广泛建立造林合作社进行合作造林分不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