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殊途同归——谈环境艺术兼与洪铁城同志商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03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殊途同归
——谈环境艺术兼与洪铁城同志商榷
杨莽华
大概是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载于7月24日《人民日报》的《唯有环境,才有艺术》一文,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它提出的设想是:我们将在自然得到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的那个日子去享受真正环境艺术。
《唯》文所表白的心情是非常诚恳的。然而我们更乐意接受《唯》文末尾的一句话——宏观与微观结合。即在对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极尽全力解决的同时,也把根植于人们生活的环境艺术搞起来。
用一位建筑历史教师的话说:“所谓环境艺术,说明白了,就是把人们看得见的一切东西都美化起来。大到整片国土,整座城市,小到一根牙签,一张手纸。”《唯》文把这样一桩美化人们生活的事情与环境治理对立起来(或许因为二者都沾上“环境”二字,让人望文生义),未免有“关公战秦琼”之嫌。
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远离人群的南极,还是高高在上的外层空间,都没有能成为世外桃源。这里,我们还不大清楚:究竟是只在中国不适合搞环境艺术呢,还是全世界都要等到环保知识考试及了格才能问津环境艺术。
《唯》文把环境艺术指责为那些庸俗创作的祸根,着实让人感到委屈。因为倡导环境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广泛地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环境意识,在设计和创作活动中绷上环境这根弦,以克服环境塑造中的盲目性,因环境而制宜。而“什么仙鹤熊猫”,“什么假山喷泉”之类的出现,恰恰证明环境艺术确实需要着力地宣扬。
伸张环境意识是环境艺术的核心。它是对人的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是人类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环境艺术的研究对象已经由视觉环境宽泛到了听觉环境、触觉环境、嗅觉环境等等,并向人的心理环境深入。它还将继续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不管是治理环境还是环境艺术,同样寄托着人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是要完善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叫人们都按部就班地依次去实现每一个愿望,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