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出人与出戏——我看戏曲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04
第8版(副刊)
专栏:谈艺录

出人与出戏
——我看戏曲危机
羽军
以前有人担心戏曲的命运,近来则更是提出一种“更年期”说。意谓戏曲的不景气或“危机”,如人之由壮转老的更年期,暂时出现的种种病象,一经自我调整或医治,便很快转为正常的老人。因为不可否认,戏曲是古老的艺术。
细细品味,此说颇为悲凉。看来,“更年期”说比喻中难免“跛脚”。论者虽不愁其速死,欲知其难久于人世。“更年”乃更入老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论”是很多人因戏曲现状而产生的悲观判断。
我认为“更年期”的说法似是而非。
就某个具体剧种而论,“更年期”说只对了一小半,因为不少曾经流行一时,名标剧史的剧种的确早已衰亡,你怎能说它不会老死呢?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戏曲与血肉之躯的活人有所不同,虽然可能衰亡,只要人才辈出,因时而变,就没有衰亡的必然性。中国戏曲体系之内的不同剧种,有的经久不衰,就是这个道理。戏剧是人创造的,剧种的兴衰实际是由创造性人才的兴衰多寡决定的。我们很难说哪个剧种形式本身绝对不能适应时代。剧种的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涌现。人才的创造力决定着剧种的生命力,人才的水平决定着剧种的品位。掌握规律,培养人才,就可以保证剧种生生不息。现在尤需要出人出戏的系统工程!
从中国戏曲的总体看,更难以作出戏曲艺术必将老朽而衰亡的结论。自古而今,中国戏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把戏曲总体看作人类总体,则可把剧种比为个人。剧种可以像一代代个人那样死去,但戏曲总体却像人类总体那样绵延不断。一代代个人的创造和开拓,保证着人类的发展前进;一代代剧种的创造和开拓,保证着戏曲总体的繁荣昌盛。
今年是蛇年,传说中灵蛇是永恒生命的象征。蛇在一次次蜕变中不断新生。把戏曲比为灵蛇也许更为恰当。那一次次蜕皮正如戏曲或剧种一代代不断更新,那些蜕下的空皮囊恰像某些衰亡的剧种。那么,还是把当前的戏曲危机比作灵蛇的“蜕皮期”吧!让我们从危机中看到转机,找到生机。
因此,戏曲剧种和团体必须落实到“出人出戏”,努力造就一批批人才,多多益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