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西去羌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06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西去羌塘
本报记者 卢小飞
绿色羌塘虽是我国五大牧场之一,但却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短小得像“寸头”的牧草,当地名叫“那扎”,蛋白含量极高,极适于牛羊的生长。
去了羌塘,最好先停车去尝尝刚刚挤出的牛羊奶。如果主人慷慨地递来生肉和小刀,不要回绝,也不必惊愕,要故作老练地削上一条,慢慢地咀嚼。这就是羌塘,如今仍然是这样一种古老的生存状态。
羌塘,唐朝的吐蕃地图上就标有这个地方。藏语叫“北方高原”,传说是格萨尔王驰骋的疆场。羌塘占西藏面积的2/3以上,相当于8个浙江省,通常认为其北界是昆仑山、唐古拉山,其南界是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地球上拥有阳光最多、含氧却最少的地方。
羌塘的两端各有一名镇:青藏线上的那曲镇和新藏线上的狮泉河镇,分别是中共那曲和阿里地委及行政公署所在地。那曲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相对繁荣一些;狮泉河是新兴的城镇,地处古代阿里的三围之中。
从那曲西去,人烟逐渐稀少。县与县之间的旅途格外漫长,途中没有城镇、村落,有时车行一天也难得见到几个牧人。朝圣者留下的经幡、马尼(石头圣堆)似乎是仅有的人文景观。忠实伴旅是山原、荒漠、砂碛、湖泊和冰川,甚至可能遇到巍峨的火山岩、欧亚板块的缝合带、阶地上的中石器时代遗存、美丽的溶洞和深海的各种岩积。地质第三纪前的古海,给这里留下许多意想不到的遗产,在一些岛上,可以见到数以万计的地中海黑头鸥;在奇林湖畔,地质队员和牧民都曾见到似马似牛似羊的湖兽;措勤县牧民见过扎日南木湖里有形似巨龙的水兽。顺便说,西藏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区,其中88%分布在羌塘,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307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42个,前面提到的两个湖和纳木湖、当若雍湖都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羌塘是探险家的乐园,凡去过的,无不感叹那造化的神奇。而此时,你或许正穿行无人区,可能正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可能遇到汽车难以通过的沼泽,也可能会遇到野兽。如果单车行驶,又出了故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事情就有些麻烦。在草原过夜,戏称为“当团长”,受冻挨饿,还要防备野兽的突然袭击。此时此刻,轻松的草原浪漫曲被沉重的自然压迫感取代了。怎么样?大自然给予的美妙与严酷同时而来。这时,想想羌塘牧民在死亡面前的沉静,想想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你会坦然起来。不是么?走到哪儿也不能躲过人生的命题,只有搏击,才会超越人生的各种障碍。
似乎有些沉重,说个笑话。据传旧政府的税务官曾到了西部羌塘,只觉枪叉子碰着了天(海拔极高),喝水只能用口袋(冰块),火种都拴在腰上(火镰),实在是鞭长莫及,他调转马头,不再收税了。
大概是经历过西部羌塘的磨难,我对于世居的羌塘人和不远万里从祖国内地来参加建设的新羌塘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记得1981年在措勤县遇到一个汉族教师,当时县里其他汉族干部都陆续内返了,只有他还安心地教着他的藏族学生。前次去那曲,因为采访风能发电,认识了主管这项工作的孙光明同志。这是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却有着青年人的创造热情。1984年4月12日,他和几个同志顶着11级大风,在零下34摄氏度的室外安装起那曲的第一台风能发电机。在这之前,那一带人还没见过电灯。如今全区已安装了287个风能发电机,有9个风能发电示范村,1个太阳能发电示范村。在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面前,羌塘牧民选择了后者。
如同日喀则地区的亚东、樟木、吉隆等边境口岸,阿里边境也发育着许多边境市场,成交额不算大,内容挺丰富,早几年,可以在秋季见到驮羊组队的“轻骑兵”,到边贸市场从事交易。“盐粮交换”是这一活动的传统叫法,顾名思义,牧民用盐(草原上盐湖极多)换农民的粮,当然不限于这个,还有诸如畜产品换工业品等等。这种古老的以物易物贸易今天依然存在,但新市场扩展了,交通工具也由驮羊改为卡车。前不久,北京科影厂的同志告诉我,为了拍到《万里藏北》中的驮羊队,他们几乎跑遍了羌塘,好不容易在原草深处找到一支。
从羌塘草原上发现的几处中石器时代遗迹来看,至少在一万年以前羌塘就有人类生存。一万年呐!在人类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羌塘现在看上去还那么“原始”。但有一点深为人们信服: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羌塘的封闭,古老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了,这是继西藏民主改革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附图片)
草原深处走来了羌塘汉子。 本报记者 卢小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