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赣南:从老区到改革试验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0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赣南:从老区到改革试验区
本报记者 赵相如
毗邻在崛起,赣南怎么办
这里是著名的老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地就建在赣南。长征时,赣南人牺牲25万,有人说:赣南对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这里是一片红壤丘陵。贫瘠得出了名。全国取得政权以后,国家每年给赣南几千万救济和补贴,赣南人民为温饱苦斗了30多年。到1987年,赣南18个县(市)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到广东韶关地区的一半,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还有13个县入不敷出,粮、棉、油统统要靠调入。面对着毗邻广东、福建开放、搞活之后的迅速崛起,赣南显然成了经济上的侏儒。
赣南确也有天然的不足:没有铁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能源不足,虽有地下矿产资源,也仅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农民的商品意识不强。江西省领导与赣南地区领导经过反复研究之后,决定从1988年1月1日起,把赣南列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允许他们的政策与广东、福建衔接,广东和福建能干的,赣南从实际出发也可以去干。
江西明智地对赣南实行倾斜政策。
创办改革试验区
事实证明,政策的力量加上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试验区创办才1年半,人们对这一点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龙南县小慕村有个水产场,307亩水面,12个工人,每年投入5000元,只产鱼9000斤,连工人都养不活。有关部门坚决进行变革,公开招贤,结果由钟水生夫妇承包。2年后,产鱼5万公斤,其中出售4.5万公斤,交税4000元。他们夫妇还饲养150头猪。钟水生夫妇为当地农民搞商品农业作出榜样。赣南地区抓住这一类典型,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和农业生产责任制上下功夫。现在国营农林水产场招标承包面已达80%。
赣南人均8分田、8亩山,剩余劳力上百万。以前,农民爱唱这样的山歌:“夏有米饭冬有火,几只母鸡二头猪,天上神仙不及我。”守在家里无所事事,山上光了,田地荒了。农业投入不一定是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劳力一年投入100个工,剩余的百万劳力就是投入上亿个工,去山上造林,下水面养殖,搞乡镇企业和商品流通,能创造出多少财富!
赣南的领导就农业问题连续下了好几个具体政策规定。农民积极性发挥出来了,改革试验区的头一年,农业全面增产,柑桔、茶叶、水产品总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增产4500万公斤,今年早稻又丰收在望。特别可喜的是,去冬冬闲田种上了油菜,今春收获750万公斤油和1500多万公斤油饼,赣南多年调进油吃的日子快结束了。
撤除关卡,发展横向联系
赣南的同志认识到,自己是在没有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办起的试验区,因此,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特区的做法和忽视市场的导向作用,只能从实际出发,选准发展的突破口。比如,在面临闽粤特区和港澳东南亚广阔市场的地理优势情况下,赣南却流通不畅,那么,改善流通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催化市场发育,搞活流通,是可以不花多少钱就能见效的。
赣南与闽粤的边界长达400多公里,以前赣南怕农副土特产品流入闽粤,设下189个关卡。有一件事让赣南同志勇于冲破了防线:兴国县有7万头猪,平均每头已到104公斤,闽粤来收购一公斤出价3.8元—4.6元,上级有关部门不准生猪出去,只能在江西收购,每公斤出价2.2元。农民不愿卖,很有意见。赣南地区领导觉得不光兴国县有这类问题,其它县也有类似情况。他们从实际出发,鼓励农民发展生猪生产,除了保证本地市场供应以外,撤除关卡,允许把猪卖到闽粤去。单这一招,就让兴国县增加1400多万收入。农民养猪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了。通过这件事,赣南的同志下定决心,撤销所有阻碍流通的关卡,开放上百个边界集市。以前全南县西瓜只销广东20万公斤,去年销800万公斤,这个县农村单这一项人均增收50元。石城县白莲出名,边界市场开放后,由以前外销150 万公斤发展到1000多万公斤。寻乌县开放边界以后,全县90%以上的化肥由广东进来,比从500公里外的南昌运,不仅快了,还便宜。
撤卡通商的一年半,全地区通过省际贸易所获得的货币净收入已达2亿元,相当于目前纵向投入和区内积累可用投资的1倍多,同时以贸易为契机的多元横向经济联系也得到广泛发展,共签订合同601项,实际引进资金5394万元,物资协进协出总金额达4.27亿,均比以前成倍地增长。
改革企业内部机制,推动工业发展
赣南的工业不发达,叫做“一小二穷三缺”:小企业占全地区企业的97%;企业穷得没有自我发展能力;企业管理人才奇缺,“常败将军常挂帅,十八罗汉打转转”。要改变这个境况,他们放开手脚,在所有工商企业中推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经营者,结果本地区和外地区的人才源源而来。全地区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承包经营、租赁面已达95%以上。记者来到了赣南无线电厂,全厂631名职工,原先欠债1000多万元。实行承包经营后,一年下来,实现利税300万元,归还贷款200来万元,今年经济效益也不错。赣南机械厂创办以来的18年累计亏损734万元,成了赣州市一大包袱。1987年后实行租赁经营,一年时间实现利税130万元。
创办试验区头一年,全区工业生产取得了新的突破,提前40天完成全年生产计划,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上交利税均超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赣南的个体和私营经济也有了发展,每千人中有25人从事个体工商业,去年个体和私营经济提供税收就占全地区财政收入的9.5%。乡镇企业也有了大发展,全地区抽调2100名干部下到各乡挂职办好乡镇企业,现在已有31万人在乡镇企业劳动。过去沉寂的老区,现在有了一大批总收入超千万元的乡和超百万元的村。
赣南改革试验区在一年半中,18个县(市)在解放以来第一次实现县县增收,全地区一年财政收入增8000万元,今年头5个月财政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4%。消灭赤字的县从上年的3个增加到11个。
多年来,“老少边穷”地区如何摆脱穷困,走向富裕,一直是个大问题。赣南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所走出的路,向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