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再把海涂巧安排——普陀区发展多品种海水养殖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0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再把海涂巧安排
——普陀区发展多品种海水养殖的调查
徐博龙
近一两年,我国海水养殖重要基地之一的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出现了海参、鲍鱼、牡蛎等多品种立体化养殖业快步发展的好势头。全区海珍品及多品种养殖面积已超过7000亩(不包括对虾),今年预计可创产值600多万元。
在海水养殖业成本提高、饵料紧张、生产滑坡、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内涵潜力,提高海涂综合利用和总体经济效益?普陀区的经验令人耳目一新。
靠科技请“外客”落户
生长在我国北方的著名海珍品海参,过去与东南沿海没有什么“缘份”。去年10月下旬,普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从辽宁“请”来近3万头刺参苗,在本地一个海岛的对虾塘内试养。由于虾塘水质肥沃、底栖硅藻茂盛,参苗生长不到7个月,平均体重竟超过20克、体长12厘米以上,比在北方长得还快。今年下半年,他们将再“请来”10万头小刺参。相比海参、海湾扇贝的家乡就远多啰!它们来自美国西太平洋,到普陀落户已有3年。开初这些客人很不习惯在当地海区半混水生活。科技人员就千方百计改善条件,现在它们已经渐渐习惯了。今年,这种扇贝养殖面积扩大到20亩,其中有15亩是在对虾塘内。据调查,1988年与对虾混养的海湾扇贝平均壳高达4.64厘米,出鲜肉率达14.2%,均超过了我国北方养殖的扇贝,其中一批进入了香港市场。
海产品中最珍贵的鲍鱼,从辽宁引到这里的4年多来,一直是单独笼养的。今年初,这个区从省海研所购进5000多只鲍鱼
“贵子”,试着用笼子与海带一起套养。目前鲍鱼、海带长势都不错。这一成功,对逐步形成“以藻带贝,以贝促藻,贝藻结合”的海水养殖新格局有重要意义。
由单一走向多样
为了改变海水养殖业中品种单一,外界(主要是国际市场)制约因素多及“虾荣俱荣、虾衰百衰”的被动局面,这个区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在5000亩虾塘实行立体混养。往日对虾的一统天下变成了毛蚶、缢蜻、泥蚶、日本真牡蛎、菲律宾蛤子、鲻鱼等近10种海产品共同生长的新天地。
虾塘立体混养,不仅充分利用水体、泥层,而且由于生物的摄食作用不同,消耗了虾塘的残饵和硅藻类,虾塘水质明显提高,更有利于贝类、对虾的生长。据了解,贝类与对虾混养,每亩对虾可增产10公斤左右,贝类部分可增加产值300—400元。
六横五星乡积峙村养殖户陈金世,1988年承包7亩虾塘养殖,仅毛蚶就盈利2.1万余元。平峧乡盐场利用80平方米滩面播放蜻苗15公斤,经3个多月养殖,起捕蜻子600余公斤,产值达1800余元。
建立服务体系
为了解决发展多品种立体化养殖业中的困难,该区有关部门努力在苗种、资金、物资、信息等多方面服务上下功夫,使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养殖多品种海水产品,首先要解决苗种来源。普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多次组织人员从辽宁、山东等地,调运贻贝、扇贝、毛蚶、菲律宾蛤仔等苗种,及时提供给养殖户。区海珍品养殖开发公司还筹集60万元建造海珍品育苗场,去年首批育出13万颗海湾扇贝幼苗。这不仅降低了种苗成本,而且避免了种苗在长途运输中死亡率高的问题。
海带是当地水产养殖的传统当家品种,后来由于产品滞销积压,养殖面积急剧下降,1986年全区养殖面积仅170亩。为了帮助渔民恢复这一低成本的传统产品,区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帮助养殖户订购苗种,供应柴油,调剂物资,推销产品。去年以来,仅区海珍品养殖开发公司就向养殖户提供海带专项贷款5.5万元。今年,全区海带产量可比去年增长两倍多。
搞好技术培训和现场辅导是发展多品种养殖的重要措施之一。1987年3月,对虾塘立体养殖刚刚起步,区水产科技推广站就举办了专项技术培训班,使60多养殖专业户较系统地掌握了新技术。当年,全区立体养殖面积就由上年的830亩猛增到3300亩,总产值近200万元。去年,海湾扇贝从小区试验向生产性养殖推广,区有关部门也及时举办了专题培训班,分批向渔民群众普及养殖知识,为扩大养殖面积打下了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