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美声唱法与中国歌唱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08
第8版(副刊)
专栏:谈艺录

美声唱法与中国歌唱艺术
王宝璋
歌唱艺术是研究语言在音乐旋律上延长的艺术。由于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语言不同,咬字发音器官运用的部位不同,所以歌唱发音方法、嗓音的特色、演唱的风格也就不同。以“唱法”而论,我们中华民族声乐学派的正统唱法,应认定为“中国美声唱法”。但这一唱法在我国音乐界却一直未被确认。
我国人民对声乐门类、流派不太习惯称“唱法”,而是称京剧、豫剧、越剧、秦腔、黄梅戏、川剧、梆子、二黄、民歌、花儿等来说明“唱法”。我国声乐派别剧种虽多,但就嗓音训练,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这就是要具备响、甜、脆、亮、水、美的金属般膛音成份。古代我国就流传有秦青的歌喉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嗓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所以若论“唱法”,用“美声”来标志我中华民族声乐学派最为确切。
有人说,我国近年来举办的一些“大奖赛”中所设的“美声唱法”,就是“中国美声唱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大奖赛”所设的“美声唱法”实际是指外来的意大利唱法,此艺术形式是十六世纪末,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因为它是从古罗马教皇音乐及咏唱圣经的歌唱方法延续发展至今,所以50年代我国声乐界称其为
“西洋传统唱法”。意大利语言和我国汉语普通话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西洋”语言中的韵母(元音)及其发音技法部位的运用,是无法与汉语语言相比的。语言不同,歌唱发音方法也必然不同。“中国美声唱法”的声音形象,比“西洋传统唱法”的嗓音要更结实、更明亮、更集中,位置更高,穿透力更强。以前嘴为主导,前、后嘴协力的说机能咬、吐、走、收的定位能力更鲜明,语音更真切,嗓音的亮暗反差、强弱伸缩幅度更大,演唱曲目的适应性、可塑性更广,更强。“中国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从根本上防治了“西洋传统唱法”歌手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常常会出现的“口腔音”、“声包字”。
由于“中国美声唱法”在以往的“大奖赛”中,未被组织者确认设立,使得这种唱法的歌手有时只得栖身在所谓“美声唱法”组的比赛中。本应选唱意大利传统艺术歌曲或西洋歌剧选曲,却又不恰当地选唱《黄河怨》、《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中国艺术歌曲参赛。导致了概念的混乱,也显得不伦不类。
也有人认为,“中国美声唱法”包括在“民族民间唱法”之内,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大奖赛”所设“民族民间唱法”,应该是指我国各个民族或各个地方的各自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而“中国美声唱法”则是继承了我国民族声乐传统,又借鉴了“西洋”歌唱手段的一种歌唱方法,不属于某个民族或地区。
文化艺术,首先要有其民族性,而后才可能有其世界性。凡是能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歌唱方法,必定首先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唱法。我国声乐艺术要立于世界歌坛之林,必须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声乐学派。建国以来,曾涌现了一大批属于“中国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如李双江、姜嘉锵、蒋大为、彭丽媛、董文华、阎维文等。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的唱法“属性”是极为含混的,使许多演员和作品在比赛中总是无法界定准确的领域,听众听起来也感到“三不像”(美声、民族民间、通俗),或者放在哪里都还可以。我以为,在确立了“中国美声唱法”后,这类困惑便能迎刃而解,或起码能有所遵循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