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源头未堵 管理不善 引导不力 不良出版物屡禁不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09
第4版(综合)
专栏:记者来信

源头未堵 管理不善 引导不力
不良出版物屡禁不绝
7月中旬,上海对公开和“地下”的文化市场进行了一次大清扫,收缴和销毁了一大批非法出版物和淫秽书刊、录像带。成果是喜人的,但又令人深思:不良出版物为何屡禁不绝?
据上海公安部门统计,1985年大规模“扫黄”,查获的各种淫秽物品达15000多件。然而,到了1987年猛增至17多万件,去年继续上升为26万多件,今年上半年便查获了30多万件。年年“扫黄”,但“黄色浊流”却仍然呈几何级数泛滥。有关部门认为事出有因。
一、绝大多数淫秽出版物来自福建、广东和浙江沿海。尽管上海有关部门在进入上海的海陆空各个关卡层层设防,然终难堵绝。而一些出版社又以协作出版为名,出卖书号,为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出版物开了绿灯。有的甚至利用地下发行渠道搞发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致认为,查禁不良出版物,必须首先截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二、贩卖淫秽物品获利很高。一盘录像带至少可获利四五十元。相反,对这种危害社会行为的处罚却相对偏轻。刑法上规定最高只能判三年徒刑,而治安处罚一般也仅罚款二三百元,与贩卖者获取的暴利相比,其实是九牛一毛,不足以有震慑作用。客观上给不良出版物有了可趁之机。有关部门认为,控制了不良出版物的源,再加上完善法制,加强管理,就有可能把不良出版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对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需求,缺乏必要的疏导和引导工作。目前上海市民的录像机拥有量已达10万台左右。片源缺乏,租片价高,使一部分不良音像制品得以趁机打进一些家庭。应该加强健康而丰富的书刊音像出版工作。
新华社记者 严卫民
李志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