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新人物,新作风——记北京华北农业机器总厂新提拔的工人干部张凤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5-14
第3版()
专栏:

新人物,新作风
——记北京华北农业机器总厂新提拔的工人干部张凤泉
新华社记者 任志樵
“三反”运动以后,许多工人积极分子被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上。有些人怀疑:他们胜任吗?让我们看北京华北农业机器总厂的张凤泉同志。他从车工场一个小组长被提拔为供销股股长,还不到三个月,职工们就夸奖他:“咱们老张,生产上是个好模范,供销上是个好主管。”
当领导上刚刚宣布这个任命的时候,有些人确实是怀疑的。张凤泉高小程度还不到,又不懂供销业务,怎么干得了呢?但事实上他不但干好了,而且勇敢地打破了陈规,给供销工作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领导上交代任务时嘱咐过他:材料占生产总成本的百分之六十,要降低成本,材料的掌握是个大问题。他牢牢地记住了这段话。农业机器总厂做的都是定货,销路不成问题。供销股要做的主要是采购和供应材料。既要供应及时,不误生产,又要不积压资金,以免增大成本,这是这个工作的基本矛盾。由于对祖国建设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把这个基本矛盾抓住了。
他发现仓库里积压着大量的材料,其中甚至还有许多是一九四九年买来的。原来过去供销股买料,从不考虑什么积压资金,只要计划科送来计划,要多少就买多少,往往把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材料一次买回来。至于贪污分子和奸商勾结,用高价买来了许多冷货,那就更不用说了。张凤泉想:堆材料就是堆钱哪,这怎么能降低成本?于是,他决心设法改变这个所谓“照令行事”的老规矩。
有一次,计划科要买八百吨生铁。他知道已经给款还没有进货的有三百吨,仓库里还存着四百五十吨。三月份用去二百多吨,还剩五百多吨。因此,他征得计划科同意,只买了三百吨。仅仅这一笔,就少积压资金七亿元左右。
既要向国家和人民负责,就要有勇气克服一切困难。当初,有些人不满意他这样“多事”。四月初,到东北去买的木料还没有到,木工场向计划科要求先在北京买三百立米木料做犁辕。但是在北京买价钱要比东北贵一倍。张凤泉同志接到这个任务,先了解了一下仓库的存量,知道里边还有二十万斤碎料,这些碎料,做犁辕还是可以的。他决心节省这一部分钱。第二天,他到木工场去动员工人同志用碎料。当时就有些人不满意,冷言冷语地说:“上级都同意了,你还来找麻烦?科长不抵你能?”木工场主管说:“误了生产你负责。”有的工人说:“老张!你刚离开车间,怎么就忘了生产?”张凤泉没有迁就这些同志。他耐心地向工人同志们介绍市场和供销的情况。他说:“我刚从车间里来,知道大家都爱用整料。原木确实好,用大用小很方便;碎料用起来,又费事,又受累。可是,咱们也得想想节约呀!如果不买这批料,就能节省五亿元还多,合小米五十多万斤。”工人同志们了解了这种情况,情绪立即高起来,大家都说这笔钱应该省,他们并且马上到仓库里去挑选。结果,这三千五百根犁辕的材料,都从碎料堆里找出来了。又有一次,计划科要买一百六十付丝锤,市场单价每付四十万元,总计得花六千四百万元。张凤泉发现仓库里还存着三百付。他想:他们明明知道有,为啥还买呢?可能因为这是自己厂里做的,没有西洋货好。可是至少两付也能顶一付使呀!这时,他便到螺丝场找组长和工人们研究。他告诉大家,如果用自己做的丝锤,可以给国家节省七万二千斤小米。工人一听这么大的数字,不但不要买了,并且还从自己工场的小仓库里找出了三十多付。
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张凤泉同志之所以把工作做得这样好,除了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他在工作中能面向车间,依靠群众。他经常督促股里的同志分头深入车间,了解生产情况和要求。这一来,大家可忙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了。两架电话机整天不闲,供销股办公室也
“热闹”起来,不断有工人来联系。供销股有些同志起初不大满意这种情况。有的说:“这么忙还行,以前不联系车间还不是一样工作!”有的说:“要是买上几个月的料,保险没有这些麻烦。”也有人对办公室的“热闹”不高兴:“这那像办公室,简直像个车间!”事实证明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工作不应该永远照老样子做下去。那些人很快就被张凤泉同志说服了。
张凤泉同志在工作中发现领导有缺点,也勇于提出批评。比如四月初,铸工场要求买氧化铁三十吨;其实只要买十吨就够了。这主要是因为车间主管想多买些,用起来方便;并且怕像过去那样供应不及时,耽误生产。本来,这是可以审核出来的,可是计划书上生产科、计划科和经理科的科长们都盖了章,他们并没有仔细审查。张凤泉同志便向这些科长提意见,指出这样马马虎虎盖章,一下子就会积压好几亿元。科长们都虚心接受了这个批评。
张凤泉同志在供销工作中,时刻提防不法商人钻空子。前些时候,钳工场要买一批十一号钢丝,商人故意抬价,每斤多要四、五千元。他便到车间去问工人:“十二号的行不行?”工人们回答说可以用。他便买了一批十二号钢丝。不久,商人们知道厂里改用了,马上把十二号钢丝的价钱提起来,从每斤七千元涨到一万一千元,十一号钢丝又降为七千元。张凤泉立即决定改用十一号。有些工人就问:为啥变来变去?他解释道:“商人想投机,价钱变了,我们为了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也得变。”
经常教育和帮助自己所领导的同志,也是张凤泉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原因。供销股原来有十个人,出了两个大贪污分子,另外有四个手脚不干净,因此其他几个同志也情绪不高,怕犯错误。张凤泉同志就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谈话,提出“真金不怕火炼”的口号,鼓励大家大胆工作。对于工作疲蹋的同志,他就给以严肃的批评。采购员王希垣采购木料,两次没有很好完成任务。第一次,张凤泉很关心地问他有什么困难没有?王希垣没有谈出什么困难来。第二次,王希垣在装车时怕冷,没有检查,结果三百立米木料中短了六立米。张凤泉很严肃地提出了批评。王希垣很受感动,他说:“过去在供销股工作,从来没有人帮助过我,所以工作起来很疲蹋,老没有进步。”第三次他到石景山钢铁厂运生铁,原限三月三十一日运到,他在二十五日就运回来了。
供销方面的具体业务,张凤泉同志原来确实不懂。但是他有十三年的工龄,生产过程、成品规格等等基本业务,他是很熟悉的。他所不懂的,实际上只不过是会计和财务上的一些手续和名词罢了。从车间里提拔出来的工人干部,一般都是这样。所以笼统地说他们不懂业务,是不合事实的。只要虚心学习,依靠群众,他们在新的工作上的困难,不是很难克服的。张凤泉同志就是这样,他虚心请教别的同志,别人下班了,他一个人还在捉摸研究。同时,他又把业务上比较熟练的两个同志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核心组,经常研究业务,推动工作。这样,自己积极学习,又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困难就解决了。
张凤泉同志是共产党员。他说:“在工作里,一想起党和毛主席,一想起祖国建设的远景,一想起在朝鲜的我们最可爱的人,劲头就来了,什么困难也挡我不住!”
这样的高度的政治觉悟,便是这类新人物最可贵的特点,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在新的领导的岗位上开创新局面,树立新作风的最有力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