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8阅读
  • 0回复

滋培方得栋梁才——青年科研工作者培养问题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滋培方得栋梁才
——青年科研工作者培养问题一席谈
本报记者 柏生
分配在科研单位的一些大学毕业生为能参加社会主义祖国四化建设并做出贡献感到十分光荣,同时也感到担子很重。但有的人不懂得如何提高科研素质。记者走访了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颇有经验的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研究员、火箭制导专家、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宗绍录同志,请他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记者:大学生从校园到研究所势必有一个适应过程,您能否谈谈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该具备哪些科研素质,应在哪些方面继续培养和深造呢?
宗绍录: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第一是创造性。创造性是科研工作者的灵魂。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既然是探索未知规律的活动,科研人员就必须始终保持富有成效的创造力才能在未知的科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成为该领域的先锋。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后面都跃动着科研人员勃发的创造能力。
第二是实际性。科研课题的来源,科研“思想”(idea)的来源都出于实际需要。追古索今,包括数学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都是由于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实际的需要、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产生创造性新思想的源泉,是科研工作之本。在我国,从实际需要产生的科研课题切合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旋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有造诣的科学家常常表现在能够依据实际需要提出课题并建立起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
记者:那么,您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够用了呢?
宗绍录: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广阔的基本知识,这也是很重要的科研素质。大学毕了业只表明他学到本专业一部分最基本的知识,距掌握全部的专业知识还相差甚远。另外,我国教育结构有一定缺陷,大学生在校时很少涉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其它专业知识,所学不深不广。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研专家不只要成为本专业知识的行家里手,也要对相关专业进行扩展及渗透。尤其是数学,它是对所有科研工作都十分有用的学科,掌握现代数学分析方法对从事任何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有用。
记者:科研人员的非智力因素应该也是不容忽视的吧?
宗绍录:是的。首先,坚韧不拔的毅力对科研工作者特别重要。一般来说,重大成果都是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取得的。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科研工作者经常会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在这时,只有那些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勇于克服困难的人才能摘取成功桂冠,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科研工作者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科研成果,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不亚于登山运动员登上高山险峰,真是难以言表。
其次,一个科研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当代的科研活动规模之大、专业面之广、相互渗透之深等方面大大不同于十八、十九世纪那种古老的以个人为单位的科学活动,而是体现着科研工作者的群体效应。这就要求科学家既要有个人独创又要有相互协作精神。闭关自守、单干搞科研在今天很难搞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严谨的科研作风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于每一个公式的推导,对于每一个试验细节的安排,对于试验结果的分析,对于书写技术报告都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全盘失败。在科学研究上既要提倡“大胆设想”,又必须“谨小慎微”。
另外,科研工作者还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例如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能力。甚至为了能充分利用科技信息,还须掌握较高水平的文字及书写表达能力。
记者:应从哪些方面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培养,才能使之尽快形成上述科研素质呢?
宗绍录:要对青年科研工作者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行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教育,使他们端正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学习和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工作中不怕吃苦,不怕失败,敢于拚搏并做出成绩来。
在科研素质培养上,我认为应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承担科研课题,才能边干边学,学以致用。当课题任务压到他们肩上时,学校学的不够用,他们就会主动请教老科研人员,查阅资料、搞调查研究,针对自己弱点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学用结合的培养方法使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较快,达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目的。
第二,“以老带新”也很重要。老科研人员经过几十年科研工作的磨练,具备了较好的科研素质。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通过科研过程本身,只有通过老科学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才能学到手。严师出高徒,老同志的传、帮、带,对于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起了关键作用。在以老带新过程中,老科研人员也可以向青年同志学到不少新的东西。
记者:一些年轻人新到科研单位往往会有无所事事、无从下手之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宗绍录:这就需要给他们尽早规定专业发展方向,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订近期规划及长远发展设想。这样才能使年轻人有奔头,在专业发展上有方向可循,起到激励青年科技人员上进的目的。当然,有规划,就要有措施,对其实施过程要有检查。
还应创造条件让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业会议、专业学习班,旁听大学专业课及研究生课程,参观专业展览。让他们更多的接收和利用科技信息,活跃学术思想,扩大学术视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