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如何解决森林资源危机——一些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如何解决森林资源危机
——一些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建议
本报记者 谢联辉
我国森林资源危机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据刚结束不久的全国第三次清查所得资料,虽然近几年大力植树造林面积略有增加,但因社会需求量猛增,木材资源年消耗量从第一次清查(1973—1976年)的1.96亿立方米、第二次清查(1977—1981年)的2.94亿立方米,增加到第三次清查(1984—1988年)的3.44亿立方米,消耗量赤字已达9700万立方米。若按目前消耗水平推算,可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只能维持七八年,而近熟林接续资源又质差量少,木材生产面临“断档”,如不抓紧时机采取果断措施,森林资源萎缩局面无法挽回,正在衰退的陆地生态主体将进一步恶化,全国将要遭受更残酷的自然灾害惩罚。
不久前,在北京林学会举办的中国林业发展战略青年研讨会上,一些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针对森林资源危机,向有关方面呼吁,并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摒弃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传统林业,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重新构造现代林业发展模式。林业部综合计划司周亚非、调查规划设计院马爱国认为,我国林业指导思想有偏差,林业经济管理长期处于重森工生产、轻营林生产的倾斜状态。在计划管理上,人为地割断资源培育和采伐利用的有机联系,把计划工作重心放在单纯取材上,造成取育比例严重失调;在统计和财务核算上,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体、利润指标为核心的核算、监督、考核体系,致使木材生产成为硬指标,营林生产成为软任务,超资源承受力的盲目采伐十分严重,在投资结构上,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倾斜投资政策,40年来以索取资源为目的的森工基本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2/3,营林工作没有地位,形成一种耗竭型经济结构。要扭转目前经济管理无序状况,首先要把林业指导思想转移到生态经济基础上,根据森林生长规律和林业经济规律,建立符合国情、林情的林业发展模式。
改变国有林区现行经济管理体制,明确经营森林的责权利。据林业部政研室陈泽、北京林业大学廖运凤分析,占我国有林地面积45.3%的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严重不适应。全国131个国有森工企业,地方政府管人事、收税利,中央政府管计划、给投资、要木材,多头领导,“婆婆多”,森林资源归属不清;基层林业局又集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身,资源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结果形成“国家要木材,地方要利润,企业要生存,职工要吃饭”的局面,大家都认为自己有收益权,而谁也不关心资源消长,特别是对地方实行统收统支政策后,各地不断增加林业企业税利指标以增加地方财力,致使培育森林缺乏投入,林木消耗剧增,难以维持最低水平的再生产。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抓好国有林区的经营体制改革,尽快解决国有森林资源产权虚置、经营无主、多方争利的问题,建立管理、经营和采伐利用间的制约机制,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控制森林非正常消耗,恢复企业活力。
正确处理木材供需矛盾,协同解决进口木材与增强林木生产活力的关系。林科院林经所奉国强、北京林业大学宁玉林和陈建成说,有些人以为进口木材能满足国内部分木材需求,有利于森林休养生息。从静态角度孤立地看待木材需求问题,似乎有理,但从全国林木生产实际情况来看,则是一种
“割肉补疮”的短视行为。他们认为,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只要投入简单劳动力就能够生产,现在国家用高出全国营林经营五六倍的外汇进口木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进口了大量简单劳动力,而国内简单劳动力严重过剩,44.3%林业用地因缺乏资金得不到开发利用,从长远看于国于民不利。另外,进口木材冲击了国内木材市场,导致木材价格下降,甚至造成木材集压,伤害木材生产者利益,抑制了国内林业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木材进口第二大国,要立即杜绝进口是不现实的,但有必要在数量上加以限制。他们主张,全国在木材使用上节约点,过几年紧日子,腾出一点资金扶持近乎衰败的国内林业。建议林业部门参加进口木材管理,根据国内外木材市场情况,协同处理日益加剧的供需矛盾。
调整和强化速生丰产林建设和林工产业的扶持政策,为渡过木材资源“断档”难关作准备。林业部造林经营司姜喜山认为,虽然近些年国家开办林业项目贷款,积极支持营造丰产林,林业部根据未来的需要也作出规划,准备到2000年建设1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但各地发放林业项目贷款政策缺乏连续性,贷款期限比大多数树种生产周期短,不利于林木生产。再加上贷款计划难于落实、贷款发放环节过多等原因,建设计划往往落空,营林工作困难重重。他建议根据林木生产特点和项目建设要求,调整林业贷款办法,改革利息结算方式,充分发挥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职能作用,保障政策的连续性,以使丰产林基地建设收到预期效果。林业部计划司石峰认为,我国森林资源结构性断档不可避免。新型林工产品在弥补资源结构变化、缓解社会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他建议加强林工产品科研工作,确定林工产业中短期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促进长期不被重视、至今还较落后的人造板材工业快速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