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让青春在异国闪光——记在民主德国工作的中国青年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1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通讯

让青春在异国闪光
——记在民主德国工作的中国青年工人
本报记者 许宏治
德绍、包岑、齐陶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三个小城。两年前,根据两国政府签订的劳务合作协定,中国土木工程公司派出900多名青年工人,分别在这三个城市的三家工厂工作并接受培训,合同期2—4年。两年过去了,这些青年工人都感到收获很大,他们的工作、学习成绩和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受到民德干部、工人的交口赞誉。
“外籍工人的模范”
青年们的成长、进步与党组织抓紧政治思想工作分不开。在包岑客车厂工作的450名中国青工,有60多名共产党员,一半以上是共青团员。党团员在各方面作表率。党组织针对青年中存在的具体思想问题,经常进行爱国主义和遵章守纪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家认识执行劳务合作协定的重大意义。青工们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在异国语言、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努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德绍、包岑、齐陶的三个工厂,每年都有大批中国青工受到表彰、奖励,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这几个工厂的领导都认为,中国青年聪明,工作努力,已成了厂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德绍铁路冷藏车辆制造厂的夹层车间有一个以中国青年为主体的“中国组”,负责操纵一台大型自动化龙门点焊机,由23岁的中国青工万年红任组长。组里的民德工人也很服他的领导。厂长梅比乌斯特地向记者提到“中国组”,称赞他们技术掌握得快。
齐陶铁路车辆弹簧厂是一家仅有300人的小厂,设备比较落后,劳动强度大,工厂经常完不成计划,面临倒闭的危险。
80名中国青工被分配到这家工厂工作。党组织要求他们遵守厂规厂纪,过好劳动关。最大的弹簧一个就重75公斤,青年们搬上搬下,毫不叫苦。他们投入工作后第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定额,以后月月超额完成计划,逐渐扭转了工厂落后面貌。老厂长深受感动地说:
“现在我每次去柏林开会都能挺起胸来了。”他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些小伙子,逢人便夸。齐陶市市长也称赞说,“在齐陶的80名中国工人是整个德累斯顿专区2万名外籍工人的模范”。
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最近,许多青工要轮流回国休假。他们与记者交谈时认为,过去两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自己和民德工人的差距,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素质大大提高。这几家工厂的设备并不比我们好多少,但由于管理制度严格,工人劳动纪律性强,干活一丝不苟,劳动生产率比我们高。中国小伙子不甘落后,经过两年的锻炼,绝大多数人能和民德工人一样遵守纪律,踏实工作,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些带队干部说,民德企业管理一切按制度办事,不管谁违反制度,或质量达不到要求,都严格执行规定。
来民德初期,有的带队干部为违反制度的中国青工向德方求情,要求“下不为例”。民德干部很奇怪,觉得我们的干部像“救火队”、“保护伞”。带队干部说,违反了纪律,就要按制度处理。不能明明不在理,还要讲人情,干扰制度的执行。
都有一颗中国心
在工作中,中国青工和民德工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每逢休假日,他们常到民德朋友家做客,有时还一起包饺子。
中国青工的到来使这三个城市的居民对中国的了解也大为加深。他们看到中国小伙子个个穿着时髦的服装,听着中国产的收录机,戴着中国产的电子表,十分惊讶地说:原来中国也能生产这么好的产品!
这些青年人时刻把自己和祖国联系在一起。虽然远在异国,但他们对祖国的事情非常关心。
他们每天晚上按时收听北京广播电台对欧洲华侨广播的汉语节目。《人民日报》一到,大家争相阅读。对不久前国内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青工们普遍不赞成。他们说,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使我们国家受到损失。国内安定、富强,我们在国外才能感到放心。
这些朴实的话语,反映了青年们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他们虽远离祖国,但对祖国爱得更深,因为他们人人都有一颗中国心。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之心,让自己的青春在异国土地上闪闪发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