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我们怎样做消费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我们怎样做消费者
王清宪
这几年,作为一个消费者,不少人都有些茫然。过去说王麻子的剪刀好,一好就是几十年,永久、飞鸽也是独领风骚数十年;可如今,有些商品,今日还是名牌,明天就可能名落孙山。过去,主妇不出门,就可以把要买的东西价格算得清清楚楚;可今天,许多商品随行就市,价格不断变化,有升有降;产品花样翻新,夹克衫、T恤衫、派克衫,跟都跟不上趟儿……眼花缭乱的市场!
在计划经济下生活惯了的消费者,一下子走进带有商品经济色彩的市场,着实有些头晕目眩。可是,既然进入市场,你就得适应市场。
消费也要动脑筋
过去,我们走进商店,看好了就买,用不着讨价还价,因为同一个商品,大小商店一个价。如今则不同,一条威狮牌罗卜裤,在这个摊儿21元;那个摊就是23元,再换个地方可能是25元。人们抱怨:个体户的东西没实价儿还可以理解,国营商店的商品怎么也高低不一呢?这种心理却是基于过去对国营商店的认识。其实,如今,流通渠道多了,有些产品的价格又是放开了的,所以,就是同一种商品,在国营商店也可能出现不同价格。再说,如今的国营商店,有的是租赁的,有的是承包的,也很难用过去的眼光认识它了。
既然很多商品已经不像过去有一个统一价格,而且有其合理性,那么,消费者就得多动脑筋了。假如你高价买了低质商品,那么,很重要的是自己要总结当顾客的经验,而不应该把抱怨一味地抛向社会。
今年3月15日,是“世界消费者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宣传消费知识并出售《如何鉴别伪劣商品》一书。一位群众对此很反感:不用宣传,你们别让厂家造伪劣商品就是了。过去人们不懂消费,不是一样生活吗?应该提醒,那时是纯粹的计划经济。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消费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必须具备必要的商品知识。
如何根据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是一种学问。据经济学家的调查,低收入的家庭,消费大部分用于吃;中等收入家庭,吃的比重下降,用的比重加强;而在高收入家庭,用的比重下降,娱乐的比重加大。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总体上是低收入。可是,即使是收入平平的人家,也纷纷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既造成了自己家庭“财政”的紧张,也造成了市场某些商品的紧张。
健全消费心理
为什么低收入却可以买高档消费品?那是因为,我们的城镇居民享受了大量的住房、医疗、交通、水电、若干食品的补贴。使得人们在这方面的支出相对减少。在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这些方面的改革仍是十分艰巨而敏感的问题。
一位要出嫁的姑娘,当看到郎婿来迎她的竟是一部面包车时,大为恼怒,说什么也不肯上车,上前一问,答曰:别人出嫁都乘轿车,我就比别人低一等吗?已经债台高筑的新郎官不得不出高价现雇一辆出租轿车。
消费是分多层次的。最低层的消费首先是为了生存,但越是高消费,越注重享受与心理满足。固然,消费有时代特征。比如,骑自行车接新娘的时代过去了,也许现在是新娘坐轿车的时代。可是,对每一个具体消费者来说,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条件,在追求某一种消费水平时,就必须考虑:你的经济前提使你的这种追求能否得到真正的享受和心理满足。为了给别人比,结一次婚,发一次昏,有何享受与满足呢?再说,看别人穿什么衣服自己就买什么穿的人,永远只能是个俗气的人。消费上也要讲个性。不应比谁钱花得多,而应比谁钱花得妙。“高消费者”未必全是“高水平的消费者”。
消费攀比,是人们对自己的经济收入不敢正视或有意掩饰的虚荣心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