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赛事寥寥观众无几 体育场馆徒有虚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2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赛事寥寥观众无几 体育场馆徒有虚名
近年来,体育观众日趋减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滑坡。
在北京,纵然举行国外来华的高水平比赛,竟也门庭冷落。如中国杯体操赛、中苏体操对抗赛、世界职业健美明星表演赛等等,这类既有竞技又有观赏价值的比赛项目,观众统统不过半数。国内比赛的情况就更惨了。如全国室内短跑道速度滑冰冠军赛在京举行,场上好手你追我赶,且成绩斐然,有8人1队11次超、破4项世界纪录,然而,可容纳近2万名观众的首都体育馆,观众却不满100人。
北京如此,上海亦然。上海现有几十家体育场馆,但一年的体育比赛却少得可怜,根本原因是无人光顾。承办体育比赛越办越亏,票房收入微乎其微,但水电费等各类开支大涨。有家体育馆举办篮球比赛,门票收入仅1000元,但付出的开支却是收入的10多倍。
体育观众的减少原因多种,既有娱乐层次多样化的因素,也同目前我国体育界的不景气有关。
许多体育场馆面对为体育服务生存难以为继的窘境,只得纷纷“改行”,自谋生计,体育场馆徒有虚名。现在的体育场馆热衷于搞展销会和文艺演出,举办一场费翔之类的歌星演唱会,门票可高达数万元,收入十分可观。只消浏览报纸上的广告,如今的大型演出会几乎都是在体育场馆举行。办演出图的是票房收入,但也不可能天天爆满,于是几乎所有的体育场馆又都兴办了第三产业。破墙开店的有之,出租场地的有之,办招待所的有之,联营搞实业的也有之,反正有的是场地,不愁赚不到钱。
多种经营使体育场馆摆脱了“经济危机”,有的体育馆从原来的国家补贴几十万到现在每年向国家上缴几十万,有人为之叫好。但也有一些体育专家提出了责难:走进体育馆,一边是唱歌跳舞,一边是商品琳琅满目,体育馆到底姓“体”还是姓“钱”?
 (8月3日《解放日报》闻言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