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学问与理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3
第8版(副刊)
专栏:

学问与理想
钟叔河
据说现在有的青年人不愿做学问,尤其是不愿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了。本来,传统学问不能使中国现代化,这个观点不能说不对。纯粹学问既不能射利又难以沽名,眼见同学少年或入选当官,今天为处长,明天为部长,或经商跑广,大碗吃酒肉,大把分现金,像华歆那样再也坐不住冷板凳,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积父辈四十年之经验,深知书呆子政治上不会跟,经济上搞不活,倒霉加倒挂都是必然的结局,这个榜样的力量也是大得很的。那么,难道学问真的就会绝灭了么?
不,决不。学问从来就是少数人的事业,纵然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薪尽火传,不绝如缕,总还会有人坚守他做学问的阵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不能不这样做。他无法违抗自己的思想和天性,做学问这件事本身就是他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目的。这样的人不会多,也用不着多。在学问领域里,不能仅仅强调“人多”。
“言必称希腊”本来是批评教条主义的正确的话,可惜以后被有的人曲解了。我认为,至少古希腊人为学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那种精神的根本态度就是超越利害,用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说,也可以叫做“明其道不计其功”罢。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欧几里德的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发问,“老师,你给我讲的这些,学了能够得到什么利益么?”欧老先生没有回答他,却回头叫自己的跟班:“去拿两个钱来给他罢。”
英国部丘教授在《希腊的好学》的讲义中写道:
希腊人敢于发为什么的疑问。那事实还是不够,他们要找出事实后面的原因。对于为什么,他们的答案常是错误,但没有忧虑踌躇,没有牧师的威权去阻止他们冒险深入原因的隐秘区域里去。有一件事是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的建筑家都知道的,即假如有一个三角,其各边如以数字表之为三与四与五,则其三与四的两边当互为垂直。几个世纪都过去了,未见有人发这问题:为什么如此?在基督约千一百年前中国一个皇帝所写的一篇对话里,那对话人曾举示他这有名的三角特性,皇帝说:真的,奇哉!但他并不想到去追问其理由。这惊奇是哲学所从生,有时却止住了哲学。直到希腊人在历史上出来,才问这理由,给这答案。……希腊人所发现的那种几何很可表示那理想家气质,这在希腊美术文艺上都极明显易见的。有长无广的线,绝对的直或是曲的线,这就指示出来,我们是在纯粹思想的界内了。
大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孜孜矻矻,毕生坚守做学问的阵地的人,必具有部丘所谓理想家的气质,而其才与学识尚在其次。他在“纯粹思想的界内”探索追求,享受着他的苦和乐,享受着此外无从享受的自由。
象数是易的本原,易理则是后来儒家引申傅会出来的;而象数后来也从占卜、灾祥、谶纬衍为医术、丹道、房中、堪舆、星相,连旧时看相算八字的市招也写上“精研周易大哲学家”就显得荒唐了。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精华与糟粕杂糅,有丰富的内涵,都值得作精深的驳析研究。
传统学问固不能使中国现代化,熟读离骚培养不出现代精神来,但如能以超越利害的态度,以现代的思想和方法,来一层一层掘开传统文化的积淀,找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血管里流动着的东西的根源,却是中国现代化非跨越不可的一步。球柏君在开始这样做,作为一个中国现代化的企望者,我是十分高兴的。
(这是作者为邓球柏著《周易与中国文化》所写的序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