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历史的纪念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3
第8版(副刊)
专栏:

历史的纪念碑
王明贤
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末,它就应当是秉笔直书的史家之绝唱。
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沿石阶而上,迎面石壁镌刻着“遇难者300000”,惊心触目。沿院墙转行一周,陈列馆与遗骨室嵌入半地下,如同墓穴,观众看到了一幅幅地狱图画,死的悲愤震撼着每个人的心。撕裂人心的哭声在空间与时间中不断回荡。建筑师还通过院墙、地铺面、植物配置等环境手段烘托出悲剧气氛,表现了生与死的主题。院内大片鹅卵石铺地,寸草不生,只剩几棵枯树,与周围生机勃勃的绿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既体现了死的悲痛,又反映了生的渴求。
这一独特的纪念建筑于1985年8月15日落成,设计者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和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齐康、顾强国、郑嘉宁等人。馆址在南京城西江东门附近,那里是当年大屠杀中惨遭屠戮的同胞的主要埋葬地之一。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野兽般的士兵在南京疯狂屠杀我无辜中国同胞,顿时腥风血雨,惊天地泣鬼神,30万冤魂在悲号。在当年的“万人坑”建纪念馆,寓意颇深,令人永矢勿忘。而今,能告慰死者在天之灵的是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南京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被判处极刑伏尸雨花台。
作者的设计构思重点在整体环境氛围的创造,突破了我国现有纪念馆常见的雄伟、对称的图式。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现在不少纪念馆设计很不理想,有的形同庙宇,纪念碑则抄袭古塔或古碑的形式,建筑物麻木不仁,毫无文化表情,不见设计者的匠心。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纪念建筑更是直抒胸臆的人类文明纪念碑,它能动人心弦净化灵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传达了历史的信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我国纪念建筑的杰作。它获得“中国八十年代建筑艺术优秀作品”称号当之无愧。它的出现,预示了我国纪念建筑创作能有一个新的进展。
(附图片)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