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开放在大连(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开放在大连(下)
陆振华 沙秀敏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在大窑湾畔马桥子村的一片原野中,距市区25公里。1984年10月当开发区动工兴建不久,我们曾赶来采访。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茫茫沙地,楼无半幢,水、电、煤气、路等设施全要从头修起。有些人心里没有底,对着那张挂在墙上的开发区建设蓝图发愁:“把数亿元投资埋在地下,还不知有没有外商来投资办厂!”
然而,当我们日前驱车再次进入开发区时,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幢幢新建的大酒店、宾馆、商业大楼、厂房屹立在人们面前,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有序地分布在宽阔的道路两侧……
“把开发区的建设蓝图变成现实真不容易!”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海斐感慨地说。开发区建设初期,施工量特别大,每开发一平方米就需要很大投资,需数百吨钢材和水泥,搬运数百万土石方。有些人很急,恨不得一个晚上大功告成。大连市领导提出从实际出发,随着引进项目增加,逐步实现规划区建设,不贪多求大,做到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如今首期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善配套,中心变电所、液化气站、净水厂、程控电话局以及区内道路和通往市区的跨海高速公路,一应齐全。工业区内,131家企业已在此落户,总投资达18亿元,已形成了建材、机电、医药、轻纺、电子、化工等工业门类。
大连开发区是国务院最早批准兴办的一个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仅5平方公里,其中3/5为工业区。别瞧它不足5周岁,但已有相当的魅力。
开发区已同日本、美国、西欧和东南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往来关系,先后兴办了91家外商投资企业。一家挨着一家的企业几乎把3平方公里的工业区挤满了。被吸引来的外商不仅自己投资办企业,还介绍亲朋来投资。许多外商正在不断扩大投资,有些“母公司”还生了“子公司”。
开发区的吸引力是多种因素的合成,但软环境建设带来的工作高效率,使开发区更具魅力。今天的开发区,机构设置少而精。管委会下设6个办事部门,每个部门少至6人,多则20多人,但每天办的事很多。
日本原田株式会社是个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的汽车天线的生产企业,产品总销量占世界市场很大比重。去年,原田株式会社申请在开发区兴办一家总投资为25亿日元的企业。当申请报告送到开发区项目推进中心时,这个中心立即组织人员审查,并提出咨询意见。这样大的一个项目从考察到审批完毕,只用了4个月时间。并帮这家企业基建期间,项目推进中心又专门成立了协调小组,帮助解决水管走向、电缆费用、锅炉设计等实际问题。9个月后,2.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全部竣工,比国家规定的工期提前了14个月。该商社会长原田次郎先生感慨地说:“我在大连办企业充满了信心。”
采访中听到生动事例很多。去年12月的一天,开发区项目推进中心收到一份来自美国国际工业公司凯姆先生的电话,内容大意是他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介绍大连开发区的文章后,萌发了前往办企业的念头,可一时脱不开身,想委托项目推进中心帮办有关审批手续,并传来了所有资料。这是一个投资130万美元、生产先进工业钻头的独资企业。项目推进中心立即忙碌起来,经过多次电传往来和项目代理人的努力,终于瓜熟蒂落。今年5月,凯姆先生来到开发区,看到按他要求所租的厂房和批文后,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国大连开发区有这样能办事的人。当即决定洽谈再办一家生产精密机床的独资企业。
栽有梧桐树,飞来金凤凰。现在,许多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外向型的投资项目已经在开发区生根开花。开发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那些已兴办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占总投资的60%,生产型企业占94%,产品出口率在70%以上。企业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均居全国开发区前茅。开发区今年的工业总产值可达到5亿元,再过5年预计可达数十亿元,十几年后,这里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城市。
(附图片)
题头照片: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角。
姜凤翔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