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阅读
  • 0回复

对当前文艺创作的浅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4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对当前文艺创作的浅见
叶鸿玑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层层深入,中国当代文艺受到了商品经济和外来文艺的强烈冲击,正在经受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艰辛的改革中,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来获得精神上的补充和生产上的动力?我认为应该是能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深化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作品。
一、真情实感是文艺的生命
十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庸讳言,真正的优秀作品并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当代文艺作品失去了真情。作者的感情,无论其喜怒哀乐,如果不到“燃烧”的程度,即客观事物在作者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发而为诗、小说、戏剧,则不会感人。有人曾这样讲过:“有才能的作家写他所能够写的,伟大的作家则写他所不得不写的”。其所以不得不写,乃是因为受了他内心感情的驱使,不写出来他的一颗心就不得宁静。真正的伟大作品所表现的,都是痛彻心肺、直入生命根底的、发自灵魂最深处的至性至情。为什么人民群众喜欢看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就是因为这些节目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尽管还不完美、不精致,但比起某些电影电视剧中演员泪流满面、观众哈哈大笑的作品来,这些朴实无华的“拙作”却显得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随着改革的深化,各方面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我们的步子也会有许多艰难。虚假的乐观主义不行,与人民共忧患,才是作家应有的品质,感情的真挚和分量也正在这里。作家只有对改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严肃的思考,把自己对改革所抱有的理想和愿望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利用奇妙的语言艺术写进作品里,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人们才能受到启发,也才能完成文艺的历史使命。
二、文艺作品的创作应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我深深地感受到,群众文化素质的低下已经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前进的步伐。“五四”时期,一大批与国家命运共忧患的文人志士,用他们手中犀利的笔唤醒了沉睡中的国民。那么今天呢?我们应当看到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对人们的精神领域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应当看到人们是怎样消化、理解冲击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应当看到在浮浅、粗俗后面人们对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的追求。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没有目的性的文学艺术,自有文艺以来,所有的传世之作都是由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众多读者观众的尊敬与喜爱,才能留存在文艺史上。文学艺术是历史生活、现实生活以及人民在生活进程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化心理的一种真实而自觉的反映和表现,因而也可以说,文艺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完善生活和完善自己的一种生动形式。它的价值首先就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必须肯定,文艺现象是气象万千和无限多样的,但是它们也应当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各具特色的艺术独创性给人们以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益的感染和影响的。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和作用的文学现象,当然也会存在而且会不断出现,但它永远也不会成为我们文艺生活中的主流或主潮。无论是朦胧的
“小城故事”还是豪放的“西北风”,无论是“寻根热”还是“反思热”、“娱乐热”,都应在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的前提下去适应群众口味。适应是为了提高。对于时代与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认为是文艺工作者的一种最不可缺少的品格。
三、文艺应该是不断地创造
文艺要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奋进。要想攀越新的艺术高峰,我认为就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吸收、有所扬弃。文艺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超越过去,但不可以也不可能不加分析的贬斥和摒弃过去。没有昨天,今天从何开始?抹掉历史也就抹掉了中国本身,抹掉了中国文艺的立足点。在文艺的创造性劳动中应当发挥和体现高度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充分表现作为我们国家主体的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以及他们的全部精神世界。
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在这个方面,文艺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党和人民迫切需要文艺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健康、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风尚,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