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潜移默化育幼苗——教育心理学专家谈早期品德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5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潜移默化育幼苗
——教育心理学专家谈早期品德教育
本报记者 王娜梅
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我们社会的“德之不崇”表示忧虑。如何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从基础教育抓起,无疑是最有效的。几位研究教育心理的教师就此谈了他们的看法。
智力训练和人格培养并举
刘荣才(华中师大教育系教授):
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智力方面,同时亦应包括人格要求。因此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智力训练和人格培养一起抓。孩子聪明,不等于就会做人了。做人的标准都没有,培养出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同情心,就无法在群体中生活,难以适应社会,更谈不上为社会服务。因此,家长在重视孩子智力开发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日常行为举止
卢乐珍(南京师大教育系副教授):
我们的德育工作特别要重视青少年当中重实惠轻理想、单纯追求享乐的倾向,这和幼儿时期的独占行为、依赖性强不无关系。幼儿时期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尊敬礼让他人的教育,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这是很危险的,会导致孩子的物质欲望越来越高。因此对儿童日常行为举止表现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要只注意孩子识多少字、会几道题,而看不到他们的性格缺陷。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儿时的启蒙教育会给人的一生都打下很深的烙印,幼儿期孩子的行为习惯尚未完全定型,这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行为标准和健康的情感。不仅是讲道理,而且要让他们扎扎实实地去做,比如讲“劳动光荣”,就要鼓励孩子干点家务活,通过劳动体验劳动的意义。
家长的自身素质也要提高
朱秀芳(哈尔滨师范学校副教授):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才能实现。如果学校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礼貌,孩子一进家门说:“爸爸您好!”爸爸却说:“去,去,去,别来这一套。”这样,就把学校教育全抵消了。所以,家长首先要学会做人,提高自身修养。传统的道德观念不能一律抛弃,尊老爱幼、兄友弟恭还应提倡,同时要赋予新的内容。家庭环境、经济收入、政治态度、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物质条件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
现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具体。爱祖国爱人民首先要爱家乡、爱父母,如果连家乡和生你育你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爱祖国爱人民?传授知识和人格培养应同步进行,德智体美要同时抓,不能一会儿强调智育、美育,一会儿强调德育、体育。
家庭教育亟需理论指导
张德宝(包头教育学院心理学教师):
为了摸索4—6岁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年3月起我们在一所幼儿园的一个班搞了幼儿家庭的德育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对于我们的教育设计方案都能积极配合,许多家长还迫切要求让孩子参加实验班。可见,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欢迎并需要指导。因此我们的德育理论指导要跟上。例如,电视进入家庭后,理论指导就没跟上,现在是一个节目出来,什么文化水平、什么年龄的人都看,但孩子看电视就不能不有一定的选择。
教师应既教书又育人
季慎英(新疆乌鲁木齐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
中小学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不能只教算术语文而不全面负责。目前有些教师上完课就走,不关心孩子,从不家访,因此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等等一概不知。甚至幼儿园教师也有这种情况,上班“放羊”,扎堆聊天。师资队伍素质差和师范学校生源差有关,招考师范生不仅要重视分数,也应注意德行考察。
学校的德育工作如果像过去那样管得很死,班主任整天为安排活动伤脑筋,这固然不行,但撒手不管也不行。品德教育要让学生入脑入耳,乐于接受。目前德育科研队伍素质差、经费少,有关方面应予重视,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给一定经费,改变德育灌输多引导少的办法,入情入理地熏陶青少年学生。现在德育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大轰大嗡一阵子,这是不行的,应该使之系统化、系列化。品德教育需要点滴功夫,方法又要生动活泼,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要重视日常的、细致的东西,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附图片)
他爹,孩子评上劳动小能手啦! 韩宝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