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浅谈世界粮食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5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浅谈世界粮食问题
杨贵兰
目前世界的粮食产量比其消费量多出10%,50亿人口的温饱不成问题。然而,为什么仍有5亿以上的人在受饥挨饿呢?其主要原因如下:
1、少数国家和地区生产过剩,多数国家和地区生产不足。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大量过剩,因而成为世界5大粮食出口国和地区,1986——1987年度,它们共出口小麦8250万吨。但是,亚、非、拉美和东欧的许多国家却因粮食生产不足而需要大量进口,这些国家仅在1986——1987年度的小麦进口量就达8330万吨。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在当今的世界上,缺粮最严重的国家正是那些人口增长速度极高的国家。80年代初,每年增长的8000万人中有7500万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这些国家的粮食增长率在70年代曾高达3.1%,超过了发达国家,但其更高的人口增长率使其粮食增长效果化为乌有。
3、缺粮国或因无力进口,或因交通不便而使居民挨饿。非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困难,既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国民的需求,也无力从国际市场进口来弥补国内的粮食亏空,即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粮食援助,也因交通不便而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到饥民手中。
4、世界2/3的人生活在耕地短缺地区,那里可耕地3/4以上已耕种,粮食增产主要靠农业技术。
世界的粮食生产格局并非一直如此。早在30年代,世界上只有西欧缺粮,其他地方的粮食都自给有余。除最大粮仓北美外,苏联、东欧每年均可出口粮食500万吨,拉美每年可出口900万吨。至50年代,苏联、东欧和非洲已无粮出口,北美、拉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仍能出口粮食,只有西欧和亚洲完全依靠粮食进口。70年代至1984年,拉美成了粮食进口地区,苏联、东欧大量购进粮食,非洲成了世界第二大粮食买主,亚洲的粮食进口有增无减,而欧共体国家则同美国、加拿大等国一样,成了世界的粮食出口者。这一格局的变化是发人深思的,它至少可以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事在人为。
欧州经济共同体国家采取补贴的办法来刺激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从而使欧州经济共同体国家由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了粮食出口国。
最近30多年来,由于施肥、灌溉、施用杀虫剂、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早熟高产品种,使耕地单产大幅度提高,撒哈拉以南的国家继中国和印度之后推行“绿色革命”,世界的粮食产量明显提高,由1950年的6.24亿吨猛增至1986—1987年度的创纪录水平——18.63亿吨,增加了近2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260公斤上升到330公斤。灌溉可以使粮食大幅度增产。
但是,目前全世界的水浇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不足15%,非洲仅为2%。另外,世界的耕地面积还可以扩大,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土地垦殖指数仅达11.2%。有些国家甚至不足1%。由此看来,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有着令人欣慰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