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他倾心于戏曲现代化——记湖北省京剧团导演余笑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5
第8版(副刊)
专栏:

他倾心于戏曲现代化
——记湖北省京剧团导演余笑予
陈斌善
自己嘲笑自己?!湖北省京剧团编导余笑予这个名字真“绝”:幽默中流露着非凡的清醒,充满着进取精神。
也名副其实。他不仅是个编导喜剧的能手,当人们还沉湎在传统戏开放的狂热中时,他便开始了
“当代戏曲”创作。1978年来,他先后编导了京剧《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荆州花鼓戏《家庭公案》、《水乡情》,汉剧和沪剧《弹吉它的姑娘》,楚剧《刘崇景打妻》,粤剧《阴阳怨》,曲剧《少年天子》等,一年一出戏,10台戏进京,四次获全国大奖。他本人还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
这些年来,余笑予反思着近百年来京剧、汉剧、楚剧脱离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痛痒、由民间走上唯形式技巧的“庙堂”而衰微的教训和某些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横移西洋歌剧、话剧体制,削足适履,分场置景,时空固定,抛弃中国戏曲写意美学,“话剧加唱”,清汤白水,淡乎寡味的症结,决心继承中国戏曲美学的精髓,创建一种相对独立于传统戏、与当代观众的审美追求沟通契合的“当代戏曲”。
他的“当代戏曲”有几个显著的特征。首先是不像有些探索戏剧那样“淡化”社会和人生,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生活气息,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引爆广大普通观众共振的情愫,洋溢着一股浩然之气。去年在北京导演《少年天子》,有的同志提出剔除剧中的改革内容,搞成纯言情剧。他坚持认为:“改革不应剔除,还应加强。没有改革的共识,情感就无所依附。”结果取得了成功。
其次,在舞台表达方式上,他不是用传统戏“旧瓶装新酒”,也不是像某些现代戏那样“脱胎换骨”,向写实的歌剧、话剧退化,而是“夺胎换骨”,攫取传统戏中抽象多义的“一桌二椅”的舞台表述语汇为“语根”,吸收各种现代艺术语素,创造了抽象多义的“系列平台”,使之具有当代科技的“几何美”,又使中国戏曲最独特的时空虚拟的“无场次”叙述方式得以回归和弘扬,为创建具有民族气派的现代化的“当代戏曲”体制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舞台表述语言上,他不是像某些现代戏那样“话剧加唱”,或西洋歌剧式的将舞蹈作为点缀和穿插,而是通过“选择当代可舞性生活”,特别是运用“夸张、变形、写意、传神”的中国戏曲美学思维,创造诸如“打网球舞”、“轮椅圆舞曲”、“打电话群舞曲”、“自我”“本我”、“超我”的“徐九经三人舞”、灵魂现形的“阴阳男女双人舞”等具有当代亮色的戏曲舞蹈,打破了“工业时代复杂的脑力劳动空间舞不起来”的坚冰,又有谐和内控的张力;为当代戏曲的语汇系统创造了一系列范例。
他导演的“当代戏曲”由于具有传统戏曲的滋味、意境和神韵,又具有当代工业文明的情趣、亮色和质素,使人们“既熟悉又新鲜”,因而使广大老观众折服首肯,也使厌看戏曲的青年知识观众群垂青惊顾。他导演的《家》、《海》、《弹》、《水》、《徐》等剧,连续演出达一百至五百场以上。日本戏剧界人士来中国巡回考察,看了《弹》剧,大为“惊讶”,在东瀛发表文章和来信说:对日本改革“歌舞伎危机”,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
余笑予1935年在武汉出生于梨园之家,自幼学习了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行当。1956年学导演。1957年执导的楚剧现代戏《刘介梅》被拍成电影以来,共导演了60来部戏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等单位拟于今年召开“湖北省京剧团十年暨余笑予导演艺术研讨会”,进一步总结他导演的艺术成就。
(附图片)
刘忠源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