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今日六盘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今日六盘水
本报记者 王谨
“那是个穷地方,有什么值得看的?!”赴贵州六盘水采访前,有人这样劝我。7月末,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视野里的画面是:一座新兴的城市。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能源丰富,自60年代中期,国家就开始把它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进行开发,先后投资30亿元,形成了高原能源、建材城市的雏形。
197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六盘水市。经过10个年头的建设,这座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新星从乌蒙山冉冉升起,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5.8亿元上升到13.4亿元。
傍晚,凉风习习。记者漫步在宽阔的钟山大街上。汽车和自行车很少,幽静的环境与北方大都市的嘈杂形成鲜明的对照。街道两旁绿树红花的掩映中,综合商场、图书馆、影剧院、医院、学校、娱乐场所等各式建筑鳞次栉比。舞厅里传出的那节奏明快的音乐,人行道上漫步的青年男女时髦的衣装,以及商店里陈列的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云贵高原封闭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果说,六盘水的城市服务网络刚刚形成的话,那么最能显示这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则是以能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体系。该市素有“江南煤海”之称。全市所属的9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煤炭保有储量150亿吨,同时还探明含有铁、铅、锌、铜、汞、铀等2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及镉、锗、镓、铟、银等稀有元素。目前雄踞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已崛起在六盘水。
六盘水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在一次座谈会上,记者意外地发现,参加座谈会的六人中,大多是60年代从北京、河北、山西、湖北等地支援三线建设至今留在这儿的“老开拓”。我问来自山西、现年已五十好几的老张:“还想回老家吗?”他慢悠悠地摆摆手说:“下调令拉我回去,我都不乐意走!”“怎么啦?”他历数了六盘水的几大优势,乐呵呵地说:“我住惯了这个发展中的城市,这里不仅开发前景好,而且气候也宜人。”
当地有识之士告诉记者,六盘水市有优势也有劣势:一是运输能力不能满足能源开发的需要。仅以水城矿务局为例。今年1—6月份安排原煤产量197.26万吨,铁路批准运量180.316万吨,而实际运量只有163.746万吨,只完成总运量的88.5%。该矿生产能力日产煤可达1200吨,照此推算需车皮170个左右,而现在只能供给车皮100个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二是在市属大片偏僻的乡村,经济发展步履维艰,40%的农民还未解决温饱。目前,国家交通部门正在通盘考虑改善六盘水交通的计划,盘县特区至广西百色的大公路和南昆铁路红果至南宁段可望在近几年修通。市委、市政府正在拟定“温饱工程”和“菜篮子工程”,试图通过科技辐射,带动乡村经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