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回顾抗大总校的战斗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6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回顾抗大总校的战斗历程
张量
50多年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的抗大总校,汇集了红一、二、四3个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的精英。她的传统,她的作风,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我将抗大学习、战斗、生产、劳动的光辉历程,叙述如下:
艰苦缔造的一、二期
抗大(原名“红大”)的第一期是从1936年6月1日开学到同年12月毕业的。为了发展“双十二”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好形势,200多名经过军事、政治理论武装的革命干部,走上了各个战斗岗位,他们在继续争取国内和平,组织对日抗战的关键时刻,发挥了最光辉的作用。
抗大的第二期是在“双十二”事变后于1937年1月20日开学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结业的。这时学校为了适应国内新的政治形势,即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也由保安迁至延安。即由第一期的3个教员300左右的学生一跃成为1000多名学生、初具规模的大学校了。当着“芦沟桥”抗战炮声一响,1000多名最坚定的民族革命战士,立即奔赴前线,给万恶的日本强盗一个最响亮的回击。
“抗大”一、二期的基本特点,可以说是毛泽东同志亲自精心培育,广大教、职、学员艰苦奋斗的结晶,它为往后的革命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都曾到学校讲课作报告。例如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都由毛泽东同志在抗大一、二期对学员亲自作过讲授。
那时,为了克服教材、课堂和校舍的困难,抗大做了艰苦的努力。缺乏教材,就由有实践经验的学员、教员共同座谈讨论、自己编写;没有课堂,山峪、场院就是自然课堂;学生没有坐凳,拣起破砖砌个台子便是坐凳;两个膝盖就是学生听课记笔记的唯一桌台。
抗大一、二期的学生,都是经过党的长期培养,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他们艰苦卓绝,身经百战,有丰富的革命战争经验和实践经验,其中好多人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过团长、师长、军长,甚至更高的职务。例如:罗荣桓、罗瑞卿、张际春、苏振华、胡耀邦、何长工、张爱萍等同志,都先后在抗大的一、二期学习过,其中许多同志还比较长时期的参加了学校的组建和领导工作。他们既是学员,又是建设学校的大师。
抗大一、二期的主要贡献,一是汇集了红军3个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的领导骨干和各级干部,这对于总结全部红军的战斗经验,融合各个方面军的传统与作风,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我党我军优良的传统作风,起了决定的作用;二是经过第二期对于几百个外来青年学生的教育提高,不仅在政治上使他们懂得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而且在军事上使他们学得了必要的战略战术知识,特别是游击战术和政治工作的知识,在思想行动和生活作风方面,给了他们以严格的锻炼和要求,这就给党和学校在争取、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工作方面,创造了良好的经验;三是毛泽东同志所要求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经过新老干部的互相学习和交融,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而给尔后的学校工作,树立了优良的传统与作风。
迅猛发展的三、四期
“七七”事变后,随着华北抗日烽火的激起。就在1937年的“八·一”“抗大”第三期开学了。经过8个多月的战斗学习,到1938年4月又输送了两千多名干部到达抗日前线。
抗大第四期的新生,1938年4月16日在延安举行开学典礼,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大,向全国人民表示抗战必胜的决心,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示威的大会。经过几个月的短暂学习,于1938年的“八一”建军节提前毕业,就有1400多名学生去参加了保卫大武汉的血战。
抗大三、四期由于学员激增,所以校址必须扩散,北至蟠龙、瓦窑堡,南至洛川,向西更伸至甘肃的庆阳,这是学校的发达兴旺时期。
当时对于“抗大”教育事业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就是在抗大三期开学不久,于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抗大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正式开幕了,会议的中心任务是深入开展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斗争,进一步团结一、二、四3个方面军的广大干部,同时对于争取、教育革命的知识青年,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抗大党务委员会。加强了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
抗大三、四期的基本特点是,响应毛泽东同志“学好本领上前线”的号召,以战斗的姿态,在战斗的环境下进行战斗的学习。当时的学员有的是来自全国的知识青年,有的是来自前线八路军的干部,他们一面紧张的学习,一面随时准备奔赴前线,所以有的同学入校不久,就因战争急需,又被调赴前线,他们每个人在调令面前,没有任何个人犹豫,只有勇敢向前,表现了革命战士的光荣本色。
抗大三、四期的收获是突出的:第一,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制订的3条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更加明确;第二,适应当时战争的要求,更加强化了对学生的军事教育与严格的军事生活。为此,从第三期开始,曾成立了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军事队,为往后加强学校军事教育,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改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从第三期起,曾从学生中有计划的抽调培养了不少的学校工作干部和教员。在举办教员训练队的基础上,曾分别办有政工训练队、区队长训练队。另外,又有参谋训练队、敌军工作训练队,给创校建军培养了许多教学人才,加强了学校的领导;第四,继续发扬着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团结紧张的战斗作风。例如三期开始,学员猛增,校舍不足,就凭这群青年的双手,经过不满两星期的劳动,就挖出了170多孔窑洞,使得当时两千多人的两个大队,立即有了新的校舍。
继续壮大的五、六期
抗大第五期的学生是在1938年秋冬武汉失守前后就大量的来校了,而正式开学,是在1939年的“一·二八”抗战纪念日隆重举行的。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1938年秋冬之交,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指出,抗战新阶段的到来,特别要强调扩大和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更多的抗日根据地,并要求在经济上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因此,要求抗大培养干部的工作,要进一步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斗争紧密配合起来。由于这种斗争形势的激发,全国广大的爱国青年,虽然处在日寇与反共派的前后夹击和层层封锁阻拦的情况下,而他们的心总是向往着延安,他们曾冒着国民党警察特务的拦阻和集中营的囚禁,最终还是涌入了延安。“抗大抗大”真是“越抗越大”。抗大五期的全盛时期,曾经扩大到8个大队,每个大队的学生都在千人以上。特别是代表新中国妇女先锋的女生,也不断地壮大,曾单独成立了一个“抗大第八大队”,引起中外人士的注目。
抗大第五期为了实现新任务,曾经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1)深入传达“六中全会”的决议,学校党委的政治部派负责同志分头到各大队传达、宣讲,把它看作是最生动的马列主义的教育和学校执行新任务的思想准备。(2)组成第一、第二两个分校,派赴华北敌后作为开展敌后抗战教育的两支先遣队。这是抗战史上的创举。目的是配合前线的抗日战争,使学校的理论学习能够和实际打成一片。(3)学校工作大检查——这是抗大创立以来将近3年的一次全面工作总结,从1939年1月15日到3月15日,整整进行了两个月,检查范围,从学校的教育工作、政治工作一直到行政管理、供给卫生及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了学校干部对学校全面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能力,检查了缺点,发扬了成绩,确定了改进以后工作的明确方针。(4)为了粉碎敌人对于边区的经济封锁,响应毛主席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全校师生动员起来,积极参加开荒、下种、施肥、锄草等活动,并决心以开垦和种植2万亩土地,生产3300担粮食的成绩,献给陕甘宁边区。(5)为了坚持华北敌后的抗战,大量的培养部队中的干部,中央决定抗大总校随即深入晋察冀边区,坚持抗战教育。至1939年底,第五期学生全部毕业即分配到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去了。
抗大总校在晋察冀住了4个多月,于1940年2月,依照原定目的,通过了正太铁路的封锁线,转移至晋察冀豫边区太行山区,这时第一分校已由太南迁往山东,经过与一分校的留守大队的合并与准备工作。就在1940年4月15日,于山西武乡的蟠龙镇,举行了第六期的开学典礼,彭德怀同志到大会讲了话,指出:中央要求“抗大在建设八路军、新四军事业上要起骨干的作用”。所以抗大第六期的具体任务就是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建军骨干。来校学习的主要是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决死队的干部。他们大多数是工农分子,这就要求学校研究如何适应工农分子的教学方法了。
第六期开学是在“十二月政变”之后,正当晋冀鲁豫边区脱离顽固分子的统治和破坏不久,社会秩序紊乱,经济凋敝,学校处境十分困难,于是学校便积极的帮助开展地方工作,如在宪政运动,社会文化教育,民兵训练与武装建设等方面,都派了干部与学员进行具体帮助,这对于加强根据地的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全期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缺乏给养,连高粱黑豆这些杂粮还要到百里之外去背,因此大规模的背粮运动,便
成了六期的一件大事,所有学员只有一面背粮,一面学习,来完成党给予的学习任务。
总的来说,抗大总校和各个分校都先后处在剧烈的反“扫荡”战争中,锻炼着、发展着、学习着,抗大的校旗,已经由黄河之滨飘扬到长江和东海之滨了。
迎接胜利的七、八期
1941年1月,皖南茂林事变发生,内战投降的危机空前严重,抗大的第七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的。
总校根据中央的方针,这一期接收了八路军、新四军团、营、连干部,成立了上干科和普通科。抗大七期的基本特点是各种正规化制度逐步建立,其效果是学校机构缩小了,但工作效率、工作关系却大大提高了和改进了。干部减少了,但工作情绪和责任心却大为增长了。工作作风上的细致性、艰苦性、深入性、切实性等等也更加发扬了。
根据这些方针这一期特别重视教育计划的精密制订和教材编审工作,而且这些工作的进行都是经过有关部门和教员的集体讨论的,所以在4、5个月之内,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新教材都能够大部编印完毕。不但供给学校而且供给了部队,在培养教员业务能力方面,建立教员选修第二门课的制度,以及整理研究过去教学的经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虽然学校取得了上面这些丰富的经验,但因战争形势新的发展,要求保存提高干部,积极准备反攻,这便成了抗大第八期的主要任务。
抗大第八期是在1942年“五一”劳动节开学的。开学不久,全校人员即投入了“五月反扫荡”的残酷战争中,经过两个月的尖锐斗争,仍然胜利的返回了原驻地邢台浆水镇进行教育。为了执行中央关于保存、提高干部的方针,1943年春,抗大总校从战争频繁的华北敌后,经过敌人层层的封锁线重新返回陕北绥德与军事学院合并,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教育工作。同时中央从各个抗日根据地抽调的大量干部也多集中在总校,当时共编4个大队,在较安定的环境下,使他们多年的战斗经验和工作经验得以交流和整理。
抗大八期学习时间最长,经过党的整风运动,它的收获也最大,前后经过3年多的紧张学习,就在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的前夕全部毕业,开赴前线各个战场,参加了击败日寇举行总反攻的伟大战斗。而抗大总校本身,又奉命调赴东北,于1946年的夏季在黑龙江的北安、齐齐哈尔改为东北军政大学。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后,抗大的历史任务完成了,它过去所属的分校和学校干部,又分别组成了高级步兵学校、普通步兵学校或其他军事院校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