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生活的新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7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生活的新篇章
杨帆(蒙古族)
作为民族经济工作者,我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接触过城市、乡村、农区、牧区的各族干部和群众,和他们共话茶菜棉粮、林电煤铁,和他们畅叙情怀,描绘蓝图,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分享他们的喜悦和欢欣,和他们一起踏着芦笛跳起苗族舞蹈,和着马头琴唱起草原赞歌。足迹所到,随处可见的经济繁荣之花,民族团结进步之果,使我深深为之鼓舞。
那些极普通的人,极平凡的事,极寻常的场景,常常迸出绚丽的火花在我的眼前闪烁。
60年代,在最困难的时期,草根树皮都成了充饥品,家家都怕添人加口的情况下,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对牧民夫妇,却敞开他们博大的胸怀,陆续收养了8只“丑小鸭”——从内地送来的汉族孤儿。他们怀里抱着,肩上扛着,背上背着,马上驮着,把他们一个个抚养成才,成了军人、干部和医生,变成草原上骄傲的“白天鹅”。这对夫妇奉献的难道仅仅是同情怜悯?不,他们奉献的是伟大的父母之爱,深厚的民族之情。
一个难忘的金秋,我来到宁夏一个回族山村——一个熟人曾向我介绍过的穷得出奇的地方。然而,我却惊愕了:家家一色的红砖房,有的人家还是水磨石地板。屋檐下,一色地挂满了鲜红鲜红的辣椒。墙上,一色地贴着穆罕默德圣训:不取不义之财,靠劳动发家。房顶上、院子里晾的是一色的稻谷。在一个穆斯林家里,一位开拖拉机的穿红色涤丝绸衬衫的姑娘对我说:“过去,俺这坎儿可穷了,村里有一次一个知青从城里带回一个闹钟,我和我的伙伴都不认得那是啥玩艺,更可怜的是,我们都那么大了,有的还赤身裸体的。那时候,结婚的新娘子穿一件的确白(良)衬衣,就像穿了龙袍一样荣耀。现在,谁还稀罕的确良!看,我们平常都穿的是“无风起浪”、“哆哩哆嗦”了。说完,她笑着,潇洒地跨上拖拉机,在拖拉机启动的同时,她打开了随身带的收录机,《在希望的田野上》那优美旋律立刻回荡在小院、山村。她父亲说:“别看这丫头疯,比小子还能干呢”,又说“这坎儿变得这么快,一是有了政策,二是有了水,扬水站把黄河的水送到门口来了。”我听着这位老汉的话,望着那姑娘消失在大路上的身影,一直感到眼前有一团火在燃烧,在跳跃……
一位76岁的蒙古族老额吉(母亲)的追求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她是奴隶的后代,世世代代目不识丁。童年留给她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讨饭时被恶狗追赶。成家后终日惴惴不安,害怕人家登门逼债。再就是生孩子,虽然给孩子们取了一串吉祥的名字:来福、满仓、满囤,然而,这些孩子既没给家里带来福气,也没带来满仓满囤的粮食,有的反而病饿夭折。她曾是个忧郁压抑、充满思虑的农村妇女,哪儿也没去过。建国那年,她36岁,如今她76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诗人,发表过30多篇(首)诗文。并且在74岁的时候,实现了她一生的夙愿,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上老年大学学习深造。今年,她拿到了老年大学本科的毕业文凭之后,又坐进了研究班的教室。她说:“我真正的年龄和共和国同岁,解放前那36年,白活”。至于她怎样参加扫盲、怎样自学成才,怎样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创作灵感,怎样与病魔作斗争(她被马车轧断过肋骨,患过肠癌),那应该留给报告文学作者。
不知为什么,我由此想到了孕育中华民族的黄河母亲,想起她那一连串的大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那一片喧腾万家灯火的景象,并由此想到,56个民族就是缀在祖国母亲身上的56颗璀璨的明珠,不是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