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农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黄松龄著《读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前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17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农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黄松龄著《读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前言
宋涛
黄松龄同志的遗著《读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继他的《黄松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遗稿》(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编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之后的另一部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专著。黄松龄同志生于1898年11月,今年是他诞辰90周年,以此书的编辑与出版,来纪念和缅怀这位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重大意义。
黄松龄同志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探索的范围较广,其中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探讨较深。早在青年时代,他对中国和苏联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就进行过较多的研究,发表过不少关于这类问题的文章。大革命时期,在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政治教官时讲授过农民和土地问题。30年代中期,在北京的一些大学的进步学生中组织了“土地问题研究会”,引导他们认识农民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特别是从1958年以后,他鉴于农业和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深入我国农村进行实际情况的调查,同时又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论述。1961年,他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问题,认为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是从农业开始的。农业生产过程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向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当人们进入农业生产活动后,人的生活开始走向稳定,并有了初步的保障,一切经济文化的发展才有了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程度,决定人们参加其他活动的程度,从而决定一切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1962年,他又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讲话中强调:“农业为基础是个长期的方针性问题,在工农业比重中,哪怕农业只占1%也是基础。人不吃饭是不行的,农业为民生之本。这并不一定表现在工农比重方面,例如美国,它的粮食很多,而它的农业在工农业比重中还占不到10%。再说,如果农业生产水平太低,没有剩余劳动可以提供,那么工业也就发展不了。所以农业为基础就是要农业过关。”他在《读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这部遗稿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生产力发展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全面系统地对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了阐述。
学习黄松龄同志的这部遗稿,对于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坚持生产力标准,进一步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党的十三大指出:农业是关系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极端重要的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1988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也提醒我们:“我国农业这个基础还是脆弱的。应该看到,农业问题,决不是局部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不是一般经济工作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必须下决心、花力气、下本钱大力发展农业。”可见,搞好农业生产,对于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对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黄松龄同志的这部遗作,是一本帮助我们领略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问题原则和中央精神的难得的教材。
(本文写于1988年11月,标题是编者加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