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还得靠支部”——河南信阳地区农村党建工作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还得靠支部”
——河南信阳地区农村党建工作散记
钟家智 赵主明 李德民
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现状如何?党的领导能不能“淡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河南省信阳地区的潢川、商城、光山等县的一些农村党支部。
“联产到了户,还得靠支部”
“联产到了户,不再要支部”,这是前些年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糊涂认识。有些地方原来就有“党员不党员,只差几分钱(党费)”的说法。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些党员连几分钱的党费也不交了。
中共信阳地委面对现实,近几年花大功夫抓了党建工作。他们先后开展了党员评格、建立党员联系户、党员争当扶贫致富带头人等活动。从去年年底以来,对全区333个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农村支部进行了整顿,进一步发挥了党在农村的领导作用。事实证明:“联产到了户,还得靠支部”。潢川县晏岗村1979年人均收入只有60元,1988年达到560元,通了电、修了路、建了学校、办了企业,盖了敬老院,取消了全村的提留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办这些事,没有党支部的领导是根本不可能的。
支书李永久是3100名村民的“主心骨”,党员是带头人,46名党员中除6名年迈多病,其余的或者担任村民组长和村办砖瓦厂、面粉厂、林场的领导,或者担任护林员、管水员、会计员、采购员,为大家办事。护林员黄传平为了保护村里的7000亩杉木林,常年住庵棚,巡山林,累死在山坡上,年仅34岁。
先进党支部需要好支书
看看信阳地区那些治穷致富效果显著的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凡是党支部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的村子,虽然也出“能人”,出“万元户”,但大多数村民富不起来,修路、修桥、修水利、收农业税、计划生育等工作也难以开展。
一个先进党支部,首先要有不怕吃亏,勇于奉献的支部书记。罗山县李店村党支部书记汤礼全,原来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每年获利13000元,他还是农业函授大学的学生。1986年当选李店村党支书后,鸡养不成了,钱赚不多了,函授学习也中断了,可是他毫无怨言。他带领群众科学养猪、养牛、养禽,还搞抽纱刺绣、果树嫁接。1988年全村科学养猪专业户达200多户。全村户均饲养生猪3.7头,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00多元。
光山县陈岗村党支部书记李友金,领导村民办砖瓦厂,在施工关键时刻,赶上收割水稻,他为了使投资20万元的工程不受损失,坚持在砖瓦厂干,结果自家田里的水稻没有及时收割,泡在水里发了芽,损失2000多元。陈岗村从外地引进一种“橄榄型”油菜籽,为了保险起见,他先在自家4亩责任田种,开春后菜苗全部冻死,损失800多元。他认为,有亏要自己先吃,有便宜要让群众先占。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村支部书记是活跃田间地头的党的工作者,不吃“皇粮”,无行政级别,他们戏称自己是“国家干部等外级”,是真正的“芝麻官”。但对一个村几百户几千口人的命运,他们又起着关键作用。农民往往是从这些党员、干部身上去看党的形象,通过他们去接受党的领导。如果党员不过硬,支书不过硬,党的作用在农村是发挥不出来的。
我们在几个先进党支部,都看到他们制定有严格的制度。比如,潢川县晏岗村支部给支委定有“三不准”:一、无公事不准在村部吃饭;二、不准在村委会借款;三、出差不准用公款下饭馆。下马河村党支部规定:村民办红白喜事,村支部和村委会干部不准吃请,如果违犯一次,每人罚款30元,党小组长和村民组长违犯的,一次罚款20元。
定了制度就得执行,越难执行的越要执行。下马河村支书陈万林近几年娶两个儿媳妇,嫁一个闺女,安葬一位老人,没摆一桌酒席,没收一份礼。晏岗村李永久娶儿媳妇只买了两条烟、两斤水果糖。商城县欧楼村计划生育工作长期落后,主要原因是支书不带头,在县委组织部和乡党委的支持下,这个支部连续召开几次生活会,一针见血指出支书的问题,他受到很大的触动,动员儿媳妇作了结扎手术,随后,全村计划生育工作立即打开了新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