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敞开的心花是美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8-20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敞开的心花是美的
丁峻
一个伊斯兰教“主麻日”的夜晚,我参加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婚礼。
新郎是云南省嵩明县高寒山区大营村回族张小华,新娘名叫蔡金菊,是紧连着的龙院村的一位秀美的汉族姑娘。
婚礼席上,回族老人们舒心风趣的谈吐,姑娘伙子们那“金盏花”(回族地区一种金色的象征吉祥幸福的花)一般甜的笑脸,阿訇念“米柯罕”(即喜经)的清朗之声,回民向汉家敬油茶(一种用荞麦面与糯米面掺拌后,用牛羊油炒出来的茶)的欢快之声,汇成了这次婚宴的特有的喜庆气氛。
大营和龙院自古土地连接、山水相依,都是拥有500多户人家的大村,但一边是回民,一边是汉家;一边信奉伊斯兰教,一边信奉佛教。据老辈人回忆,近百年来,两村人因为民族间隔阂,曾多次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解放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两村的关系逐步改善,矛盾日渐缓和。可是,不料想,1981年至1982年,两村又相继发生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械斗,以至省、市、县派工作组来调解、平息。当时两村的干部尽量本着团结的愿望,教育本族群众,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将原属回民村的100多亩地,划归了大营。风波渐渐平息下来了,然而人们心里好长时间宁静不下来。
对这样两个有着村仇的回汉族人家通婚,外人是做梦也不敢相信的,但这毕竟是真的。
“这的确是真的,近年来,两村已有12对回汉姑娘、小伙子喜结良缘呢!”第二天早晨,我坐在回民、大营办事处主任、共产党员陈学宽明亮整洁的新房里,他高兴地对我说。我迷惘了,请他把事情的根由讲给我听听。
他点燃一支烟,开心地笑着说:“这事要说复杂,两村群众不和的历史至少上百年;要说简单,回汉一家亲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老人们都说,历史上的械斗,多半因为‘穷’,为争地、争水、争粮;1981年至1982年的两次为争土地发生的械斗,也是因为‘穷’。那些年,这儿是全县有名的‘口袋村’,一个工分值一角三分钱,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1983年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在栽田种地之余,大营的多数回民因地制宜地做起了皮毛生意,积资2.5万元,建起了云南省第二大皮毛交易市场,每天的成交额达30余万元;龙院的多数汉家开展了皮毛、山货运输、建筑施工、栽花种果等多种经营,粮食年年有余,年人均收入达400多元,80%的群众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汽车、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电视机、录音机等。
生活富裕了,大家的心也宽了,想的也远了,大家自愿集资修水渠、开水田、建学校、铺车路。在这些共同的公益活动中,两族群众来往日益密切。每年栽插、收割二季,回民劳力缺乏,龙院村每天几乎都出动100多人帮回民管理农田;回民要运皮货、盖房屋,只要捎个口信,汉族农户便来支援;遇上春旱秋涝,龙院的一些农户缺粮,回民们便主动背着粮食送上门去。近两年来,回汉姑娘伙子们还相互邀约赶街,学文化技术,唱歌跳舞;老辈子人相互串门子、喝糖茶、谈生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回汉两族通婚这种历史上从未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罗!哈、哈……”
辞别了老陈,我走在崭新光洁的村道上,缕缕清风吹送过来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不由得我想起了一句谚语:敞开的心花是美的。我默默祝愿大营、龙院回汉群众的心花,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越开越大,越开越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