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中南农民”一年来的编辑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5-16
第3版()
专栏:

“中南农民”一年来的编辑工作
彭展
编者按:“中南农民”是以农民为对象的综合性的通俗半月刊。这个期刊是目前农民刊物中办得较好的一个。自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六日创刊,至一九五二年四月下旬,已发行到十八万三千五百份。编辑这种期刊的经验,是需要广为交流的。因此,我们特发表这篇文章。
“中南农民”于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六日创刊。它一开始就遵循着党的教育农民的方针,宣传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反映了农民群众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文化上的要求,因而日益成为农民及一部分干部所热烈欢迎的刊物。在发行基础较好的地区,它已经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了。湖南湘乡县曾发行到三万五千本,平均二十五人就有一本。现在把我们一年来在编辑这个刊物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扼要地来谈一谈。
性质和对象的问题
“中南农民”创刊之初,中南领导机关就曾指出,这个刊物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时事刊物,是党教育农民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一个通俗的农民群众的读物。但我们对这一方针尚未深刻体会,因此开始进行编辑工作时就接触到两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思想、观点、来教育农民?“中南农民”既然是党教育农民的工具,那末,就必须用工人阶级的思想、观点来教育农民。这就必须在刊物中宣传党,宣传工农联盟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刊物来教育农民,克服农民的落后思想,引导农民前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刊物具有指导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编辑人员的思想水平不高和坚苦学习的精神不够,在宣传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缺点。例如,一九五一年第六本关于党的三十周年的宣传,仅提到土地革命及以后的史实,而忽略了宣传在土地革命以前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一九五一年第五本起“在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下前进”一栏,只刊登了农村党员课本,很少注意到农村党的活动;甚至在一九五二年第三本(二月五日出版)中,对于党所领导的“二七”斗争也没有加以讲述。
第二个问题,是以干部为对象、办给干部看呢,还是以农民为对象、办给农民(包括乡干部)看呢?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开始时也是认识得不明确的。我们原来打算,把对象放在区乡干部方面。但领导机关不同意这个意见。这样,我们在思想上就从干部转移到农民方面来,就放下架子来和广大农民群众接近;并从而体会到:只有以广大农民为对象,才能更好地通过刊物帮助干部向农民进行教育,才能争取广大的读者,使刊物更能体现它的群众性。虽然这样,做起来仍然是一个艰苦的斗争过程。有些同志的思想总是不容易扭转。他们总认为这刊物只能对干部讲话,而不能向群众讲话;不了解我们向群众讲话,也是帮助干部向群众讲话,有时候向干部讲话,也正是为了通过干部向群众讲话。
必须根据政策和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
我们遵循党的方针,从一九五一年第一本起就积极向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生产教育,宣传党的领导和工农联盟的思想以及每一时期的农村中心工作;并在一九五一年第五本开始把“小讲话”、“政策问答”、“爱国保家抗美援朝”、“在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下前进”、“提高政治警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农民们组织起来”等栏,相对地固定下来;同时在以后的各本中,随着农村中心任务的推移和实际工作的发展以及农民思想情况的变化等,又增加了“为彻底消灭封建制度而斗争”、“反对自满松劲思想,作好农村工作”,以及最近为结合当前中心任务而辟的“响应毛主席号召,加强抗美援朝,增产节约,支持志愿军”等栏。对于这样的分栏,虽然我们在某些时候感到有些限制,而且也还不能做到有通盘的计划;但一般读者都认为口号鲜明,内容集中,容易引起注意。因此,我们认为根据党的基本口号和党对农村工作的具体口号来固定栏目,并逐步充实其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有了明确的方针,有了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栏目,在编辑工作中还须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来说话。什么是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呢?就是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以及农民在斗争中所表现的全部思想。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各项政策以及各个时期所推行的中心工作,都是从农民本身的斗争需要提出来,又回到农民中去的,因此所谓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也就是执行政策中的问题和农村各种运动中的问题,离开这些东西,那就只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但由于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因此,在宣传一项政策时,往往只能做到就事论事。例如,宣传种棉花,只说棉花的价钱好,保证不吃亏(一九五一年第一本);宣传组织供销合作社,只说合伙做生意,免得受中间商人的剥削,而没有说明农民的利益如何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没有从政治上说明组织起来的好处(一九五一年第二本)。这就使宣传工作受到很大的损失。
组织社会力量参加编辑工作
一年以来,我们和中南级的有关机关,逐渐建立了工作上的联系,并争取到二百来个农村积极分子参加了我们的工作。这些积极分子包括农民积极分子、农村党员、团员、区乡干部、党委宣教部门的干部、农业劳动模范、合作社工作者、老根据地人民代表、少数民族干部,以及工业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我们把他们当成社会力量的基干,依靠他们经常供给情况和稿件。此外,还有近千人的一个不固定的队伍,给我们反映情况和意见,他们是我们从中发现新的积极分子、培养补充基干通讯员的主要来源。再次就是农民顾问。因为我们对农村的情况不熟悉,对农民的生活、感情体会不深,经常会碰到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我们说的话农民也常听不懂。所以我们发现了什么疑难问题,或写就一篇比较重要的稿子,就尽可能拿到郊区去,读给郊区农民听,请他们提意见或解答疑难,取得他们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准备另请一位参加农村实际工作、熟悉中南农村情况、政治上较强的干部,参加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做我们的专门顾问。
从主要方面着眼,用集中的形式表现
期刊毕竟不像报纸一样和运动结合得那样全面、紧密、及时,因此在主观上就不应把所有的农村工作和运动的全部过程都抓起来,而应根据期刊本身的特点和弱点(和报纸比较,期刊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每期的宣传计划;但由于不是每日出版,不易赶上运动的发展),考虑我们在运动中究竟应该做那些事情,帮助农民解决那些问题,以争取宣传上的主动。如去年十月底,各地复查工作就要展开,当时复查中的主要问题是深入地发动觉悟差的农民,继续大力克服干部和农民的松气思想。本刊一九五一年第十三本就集中介绍了复查试点经验,强调思想发动工作,并约请上级领导干部撰文教育农民:“努力向前,松不得气。”各地工作同志和农民认为这样的做法,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这一方面,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先从主要方面着眼,抓住一定的运动阶段,抓典型,用集中的形式来表现。
所谓主要方面,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去冬今春的土地改革和复查,是中南农村工作中的压倒一切的中心,当然是主要方面;继续深入抗美援朝,增产节约是全国的中心任务,也是中南的中心任务;在农村中首先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丰收,这也是主要方面。所谓抓取运动的一定阶段,也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比方土地改革,我们就大体上按照发动、组织、教育农民、斗争敌人、执行政策等工作步骤,根据运动的进程,一般地确定每期的宣传重点,做出计划;重点以外的次要问题,一般略而不谈。这样,看来好像每期的内容各自孤立,但把各期的内容联系起来看,仍然可以看出运动的整个过程。所谓抓典型,就是选择运动某一阶段或某一具体工作的典型事例来宣传。典型的事例除从来稿中选择外,还可以把来稿、来信中围绕同一中心的问题,编在一起,从各个方面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者把地方报纸刊载的同类性质的报道收集起来,加以选择。
所谓用集中的形式来表现,就是:每期的中心内容不要太多或过于分散,最好每期的文章都能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过多,密密杂杂,就会冲淡了主要内容。同时半个月一期,一般农民也读不完。我们从一九五一年第十本起,逐渐注意到集中表现的方式,先改进了“小讲话”,集中说明每期的中心思想,用百把两百字简明扼要地讲明当前的问题;其他有关各栏,凡是能够和中心内容联系起来的,尽可能地联系起来,以加强宣传效果。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基本上都是为了争取主动,结合运动,适应农民的水平和刊物本身的特点。但一年以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的,中心还不是抓得很稳,有时候还不免要顾此失彼。就是能够把以上各点通通做到,也还不能全部解决结合实际的问题。要能做到结合实际,更其重要的还是必须使我们的编辑人员熟悉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掌握农村工作的发展规律和各个时期农民的思想情况,这就更须要我们艰苦地学习。
通俗化和群众观点的问题
向农民作政治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刊物更加通俗化。通俗化的基本问题,是群众观点的问题:没有群众观点的通俗化,任你怎样从形式上用工夫,农民还是不欢迎的。我们的编辑人员在通俗化的形式方面,算是努力的,但我们编写的东西有些仍不为农民所喜爱。河南有个农民诗人到本刊编辑部来,我们征求他对我们某些文稿的意见。他说:“好是好,就是没说明白。”不能打动农民心灵和说不明白,乃是群众观点不强的结果。
通俗化的做法,第一要体会农民的思想方法,第二要学习农民的语言形式。农民的思想方法,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比”和“串”。农民由事实到原则,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都是采用了“比”和“串”的方法实现的。农民在没有认识到地主的剥削以前,只怪自己“八字”不好,经过启发,通过回忆、对比、诉苦、追根,认识了直接剥削他的地主的罪恶,滋长了内心仇恨;但他的仇恨还只是限于个别和他有关的地主身上。如果再让他把直接剥削他的地主的罪恶和其他地主的罪恶对比,就可以逐渐认识一群地主;再经反复“串”、“比”,就可以认识整个地主阶级。所以一比一串、一串一比的过程,就是农民认识发展的过程。农民的“比”和“串”,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张三可以比李四,今天可以比昨天,牛拉犁可以比拖拉机。湖南衡山县一个农民代表到武汉参观了土特产展览和自来水厂后,来信说:“参观工厂后,打开了眼界,认识了工人老大哥的伟大。汉口有八十万人,一天用的水,要是人挑,得多少人呀!自来水厂的机器一开,家家户户的水就送上门了。”在对敌人的认识上,经过一比一串,农民就会从他们乡里的恶霸地主一直串到杜鲁门。我们要向农民讲清一个道理,就必须掌握农民这一基本的思想方法。其次,农民语言形式的特点就是朴素和形象化。例如我们对农民讲在复查中怎样发动觉悟很差的农民,讲了许多话,无非是要告诉大家怎样看准对象,根据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发动。但照农民自己的说法,就很简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而比我们讲得清楚得多。但要体会农民的思想方法,学习农民的语言形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除了加强思想锻炼之外,还应尽可能让编辑人员多多下乡,深入农村,体会农民的思想感情;只有缩短了和农民思想感情上的距离,再把农民的思想方法、语言形式融会贯通,予以提炼,才能做到真正的通俗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